教会刚开放时,教友们根本没有日课经本,后来才有了一本北京教区的《圣教日课》,经文也不全,特别是没有为教宗祈祷的经文。李神父决定重印1936年教区李代主教准印的《袖珍教友日课》。但这个经本找不到原版。
我们是在祈祷,是在念经,但是我们在祈祷中有没有放弃内心的那种狭隘,向天主开放?我们和耶稣的关系有没有改善?
圣路加所述的这个故事,就是天主教会为什么对成圣持有更开放的观点。教会坚持人们通过真诚的悔改,而不一定必须是终生的圣洁才能成圣。教会敞开这种可能性,无论人们过去的罪过有多严重,都有希望得到救赎。
认为多元论作为一种态度,“它不中止与他人意见的对话”,它“抛弃任何绝对化”,从而可以“让宗教内对话恒久保持开放”。但是事实上,多元论也常常成为拒绝对话的托词,常常成为过于轻浮的文人谈资。
与国内大多时候堂内举行的弥撒圣祭相比,更多了些开放和大气。与自然景色浑然一体,鸟鸣和乐、山水相映,也许更加能让人体会造物主的无所不在处处临在!
目前,教会方面的服务也是按照政府的复工模式和时间段进行,美国目前大部分的教区也开始逐步开放和举行弥撒,提供圣事服务。
所以,每当我诵读圣经时,我就抱着赴约谈情的心态,期待遇见“活着的圣言”的临在,聆听上主的召唤;我的态度是开放、迎接的,是被动的,让上主的圣言为主,我为客;圣经不再是我去研读的一本书,好像我可以掌握的一个物件
一般不开放时,会把玻璃后面的帘布拉起来,就好像关起小圣堂的前门。在圣堂祭台前面的左侧,悬挂着殓布的仿制品,人们只要进入圣堂,就可以瞻仰。
在这个纷扰繁杂的世界,圣母持守童贞,显然是为了专心于天主的事,她对人的关闭,其实质是走向对天主的更大开放。她只能将自己的心留给天主,她愿意以无所挂虑的自由之心去专注于天主的事。
但天主要人交托自己的召叫,往往是藉着一个历程而慢慢地展现的:当我们面对贫困时、在祈祷时、藉由福音记载里一个清晰可见的见证、一篇使我们心灵开放的读经,或者当我们听到天主圣言并感觉到是对我们直接说的、在陪伴我们的弟兄姊妹给予的规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