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问题由一位代表欧洲的法国修生提出,他问教宗如何将司铎牧职与觉得自己是门徒和传教士的谦卑相结合。教宗答说,司铎必须是一个永远走在路上的人,一个懂得倾听但从不孤单的人:他拥有被陪伴的谦卑。
天主教会透过男女传教士临在於许多这样的环境中,极力保护原住民和亚马逊居民的需求。教会在亚马逊地区的福传工作不能撇开对那个地区及其人民的提升和照料,尤其必须修建那些能用现代知识表达祖先智慧的桥梁。
今天基督徒面临的挑战与早期爱尔兰传教士所面对的挑战不相上下。例如圣高隆庞(St.Columban)和他的同伴们在一个文化颓废的时代把福音之光带到欧洲大地。
传教士继续表示,“金融海啸中,守斋来得更有意思,让家庭成员体会到物质丰富并非必然,让大家准备面对各种环境,懂得舍弃奢移的生活”。恩神父介绍说,团体已送出了三万个“齐家屋”。
他指出:「在首都达卡的一个区,约有十来间孟英双语中学,以教会圣人的名字命名,然而,这些学校并非传教士开办,部分更由伊斯兰教徒所拥有。」
听奶奶讲,在这以前,村里就有一座传教士修建的教堂,外观是哥特式,内部则融入中式建筑的元素——大红油漆柱子,木方格顶棚。每个方格绘着花鸟鱼虫,也有长翅膀的天使,工笔细腻。
正如先教宗保禄六世在《民族发展》通谕中写道的,“传教士们在各地本着尊重地方文化及环境的原则推动发展,并继续这一努力”。而且,四十年来,“这是唯一能够使非洲人民摆脱饥荒和疾病奴役”的方式。
我们借此机会感谢上主、感谢为我们越南天主教会的诞生和成长献出了生命的殉道传教士们”。
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的障碍得以排除。1657年,卫匡国再次赴华,并于1659年在杭州重新修建一座新教堂,1661年竣工。同年5月,病逝于杭州,享年47岁。
解放前,由外方传教士在土养槽深山老林之中建了一座土坯教堂,解放后作为他用,一直到1994年才易地在槽口重建一座砖木结构的教堂,1995年落成使用,由于多年来白蚁成灾,损坏了教堂,只好推倒在原地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