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的同时,精神生活却极度空虚,因而不免产生一些焦虑的心情,现就我遇到的一件事做一分析:一次在和一个网友聊天时,他思想敏锐,每每谈到生活时,总是唉声叹气,充满一种焦虑的心情,问其原因
当我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快乐的生活与保持着沉默时,有没有想到: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多少教外朋友心灵空虚而饥渴,等待着福音雨露的滋润和我们对他们的关怀与帮助;有多少慕道者,在受着魔鬼的缠绕而需要我们的祈祷与关注
借由默观外在世界与自己心念的种种,进而放下“自我”及“我所有”的执着,深远广大的“万物在基督内成为一体”与清澈明净的“自我空虚”,便在其中产生了。
处于人世,信仰基督的人,以一颗完全净洁的心灵,空虚了对世物的眷念,全心爱慕上主。在信德内享见天主时,能体念到心灵因天主而得到满足,进而能安定心灵、坚固心灵,使心灵得到生命之目的。
「司铎若不与天主、与近人建立关系,他的生活就毫无意义」;他或许将「飞黄腾达」,却始终心灵「空虚」。关於如何增进司铎之间兄弟情谊的提问,教宗表明:「司铎之间的兄弟情谊需要每天的努力。
空虚自己,就是让那控制我们的恐惧感消除,从而更坚守生命的主旨;空虚自己,就是为了得到那隐藏的和谐,而不要让恐惧感左右我们。
面对心里不满、心里空虚、对社会变迁不适应和人生没有意义等等问题,宗教文化都可帮助人们对有形和无形的综合症进行治疗和解救。
他彻底空虚了自己,穷得连枕首之地都没有。然而,若望宗徒却说,凡接受他的,凡接受他的贫穷的,凡接受贫穷和给出的,就有生命之光。
多数人接近了天主但又离弃了他的道路;然后,他们又从背离的痛苦和罪恶的空虚中,再次接近天主,回到了他的道路。也许再没有比伯多禄更好的例子。他是首批被纳入耶稣内圈的人物之一,他抛弃了一切去跟随耶稣。
如果不是这样,我们便是空虚的。这就是法伯尔的渴望。他拥有强大的意愿。 首位耶稣会士成为教宗的方济各提到法伯尔是个谦卑的人。他的心很有深度,而且有能力跟不一样的人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