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相信天主,不是要脱免一切痛苦,或逃避「短暂的死亡」如疾病、年长、失望、被遗弃等。相反地,我们正正是透过经历这一切,并与为爱而被钉死和复活的基督在一起去面对,才找到这些经历的救恩和意义。
新枢机主教中,有十三位是不同国家地区的教区主教,教宗在讲道中表示他想到他托付给这些主教领导照顾的地方教会团体,尤其是处在痛苦和艰困考验中的地方教会团体。
圣经的记载中找不到任何一处描写亚巴郎不情愿,很痛苦等等无法接受的情绪。对天主的顺服使整篇圣经在亚巴郎有条不紊的准备中指向祭献的最高峰,即亚巴郎举刀宰献自己的儿子。
想想这个比喻中的荡子:当他堕落至深渊时,他感到非常痛苦,这促使他幡然醒悟,决定回到父亲身边(参路15:11-20)。
在牧灵中他最突出的圣德是谦虚,他最痛苦的事是群众把他当圣人看待,纷纷挤着要抓他的手或撕下他的一块衣服。他心里十分清楚,教会的发展不是靠什么人脉或者世俗的推动,而是依赖圣神的力量。
孩子们是十分需要这种团结——母亲和父亲在一起——父母的团结,当缺乏这种团结时,他们会多么痛苦!离异父母的孩子们受多少苦,他们就受多少苦。
正如天主告诉梅瑟的那样:“我看见我的百姓所受的痛苦,听见他们的哀号”(参阅:出三7-8)。教宗指出,“今天,许多受压迫的弟兄姐妹的哀号也达至天庭。我们要询问自己:我们也听到了吗?”
那是是痛苦、恐惧和绝望的地方,但同时那也是通往解救的通道——今天有多少人穿越海洋和沙漠去自我解救——它们是通往救赎、到达自由和实现天主应许的地方(参见:“为移民和难民世界纪念日的讯息”2024).有首圣咏对上主说
“宣讲望德不叫人蒙羞(罗五5),意味着要逆流而行,甚至对抗那些看似无解的痛苦处境”。教宗良十四世在主教们的禧年活动中为他们带领默想,说了这段话。
狂风大作、暴风倾盆,大雨中一开始还听到人们的惊呼声,遂渐打的人睁不开眼的豆大雨点变成指甲盖大的冰雹狂泻下来,在被掀了顶子的帐棚架子上爬着的、坐着的用自己微弱骄小的身躯死死压往的跳动不止的钢架子的姊妹们早已精疲力竭连喊叫的力气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