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人类社会的过去和现在,检视我个人生命历程中的经历和体会,由十字架所代表的痛苦、灾难和死亡并不鲜见,而人们对平安、喜乐与生命的追求和渴望却从未止息。
看着教友们渴望的眼神,看到教友们因着宣讲而发生的改变,更加坚定了他们福传的信心。他们一再表示:生活中有一种迫切希望和别人分享自己信仰的冲动。
通谕中列举了受信仰光照的各领域:首先是建立在一男一女稳固结合的婚姻基础上的家庭;其次就是渴望度美好生活的青年人,与基督的相遇赐予他们永不落空的希望;教宗在此指出:信仰不是没有勇气的人的避难所,而是生命的拓展
他们走上街头是为了表达对更加公正和友爱的文明的渴望。但问题是应从哪里开始呢?建设更公正的社会的标准是什么?当有人问加尔各答德蕾莎修女教会内有哪些方面需要改变时,她回答说:你和我!
你总是希望别人能成为你所渴望的那种人,那么先让自己成为心里的那个自己。当你要求别人的时候,应想起圣经的话语:你们应先成圣自己,成为圣的。(肋20:7)17、你要稳重,不是要你放弃一颗如孩子般的童心。
相信每一位基督徒都发过爱天主在万有之上及爱人如己的美好誓愿,都有过偕同耶稣救赎人类的迫切渴望,而这些无限大的爱心必须用点点滴滴的行动来兑现,就像攀登山峰那样,必须一步一步地向上爬,这样才可以抵达峰顶,实现自己的愿望
每当为生活日夜奔波而感到疲惫的时候,就渴望有一段休息的时间来放松自己,使沉重的心灵远离涕泣之谷。
……我们愈渴望付出,愈该常常回到爱的无限泉源,就是上主……”足见她灵修生活的深厚。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她原想步其兄长的后尘至巴西行医传教,但他们因她身子薄弱而劝她考虑婚姻的圣召。
在堂区工作几年(有的修女工作了十多年)后,修女们普遍感到自己的知识程度难以适应当今福传的需要,她们非常渴望接受神哲学、心理学、灵修学、礼仪学及传教学等方面的系统而正规的培训。
1982年开始发表第一首诗,从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至今没有什么大作问世,不过仍有一个文学的梦想在飞翔,渴望用自己的笔,抒发心中的太阳,寻觅世间的真情。记得,女儿过17岁生日的时候,我打算送她一件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