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我们到过李家堂圣物中心购物,并浏览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海洋公园、珠海香炉湾、澳门威尼斯城、大三巴及天主教艺术博物馆等多个景点。
在此机会上,教宗降福罗马城与全世界;参与信友有机会领受全大赦。以下是教宗当晚默想的讲道全文:「到了晚上」(参阅:谷四35):我们刚聆听的《福音》是这样开始的。最近几周,仿佛黑夜降临。
参观完博物馆之后,还可以来到广场上的钟楼游览一番,它隶属于圣马尔谷大教堂,乘电梯登上钟楼顶端,可以俯瞰整个威尼斯城景色。笔者在大教堂里面停留的时间比较长,希望在这里默观祈祷。
当他们去村子里或城市里福传的时候,如果当地人都是信仰佛教和其他民间宗教的,他们会对当地人说:“你们现在所信仰的那位神已成为一个人,这个人早已降生在耶路撒冷,在以色列道成肉身了,祂就是救世主,一生为了拯救人
从意大利巴里城的街头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海岸,一幅不同年龄、面容和经历的镶嵌画于6月27日星期五在圣伯多禄大殿编织在一起。他们与其他执事共32人在禧年司铎庆典之际由教宗良十四世祝圣为司铎。
综观历史,唐朝的景教一度呈现“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景象,但是,由于景教教士在释经时过多的使用当地的佛教语言,上层教士也将主要的经历花费在结交上层权贵方面,因此社会上的人们将景教视为佛教的一支,当上层政治斗争以灭佛的的形式波及景教时
他在自己的《遗嘱》中,亲笔清楚地写到:本人往生后,殡葬礼依罗光总主教模式举行,即:医生宣告死亡后,二十四小时内入殓(遗体不入冰库)、封棺,不瞻仰遗容,棺材移至双十路法蒂玛圣母天主堂楼下,不放遗像,不放祭桌
1617年,庞迪我与李之藻合作写了一本《耶稣受难始末》,风行教内,为教友在封斋期必读之书。1619年,罗儒望出版了《天主教启蒙》,该书以对话形式写成,面向乡村教友及年轻人。
归于他名下的书信有十三封。针对当时教会团体的情况,他及时写信予以引导。据说还有好些他所写给信友团体的信可能已经遗失了。就是对于我们今天教友,保禄的书信依然非常适时,非常切切。
那位老教友说,之所以澳门这么蒙福,是因为每年有耶稣和圣母"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