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忘我,爱护别人(显然爱护比爱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更容易引起共鸣。)和耶稣的初衷异曲同工。同样地,帮助人,因为内心的初衷和目的不一样,结果会大相径庭。
例如,有谁不会意识那些以高超技巧设计出来的广告形象,把人诱惑地一败涂地,想让他抓住一切,只为寻求片刻的自我满足,而非向他人敞开心扉。
每当回想起在美国求学的时光,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一位老者的形象,他的笑容总是那么和煦,眼中流露出的慈爱与关怀令人动容。他的言传身教,让我的美国学习生活充满了温馨与感动。
由于慈悲,天主与以色列民(同行)的历史成为救恩史。圣咏不断重复「因为他的仁慈永远常存」,看来是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幅度,将一切插进「爱」的永恒奥秘之中。
作为一名中国基督宗教史的研究者,我也有某种意义的负罪感。20世纪的人类对后世不好交代。前五十年,爆发两次世界大战,导致许多人丧失生命。后五十年,局部战争不断,仍然用高科技屠戮生灵。
国立公文书馆[国立公文書館(NationalArchivesofJapan)]管理的亚洲历史资料中心[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JapanCenterforAsianHistoricalRecords)]
这些信德的榜样在那为了我们的得救死而复活的主基督身上光芒四射,标记了我们救恩史的两千年。至于今天的基督,我们也由于信德而生活:为了更有活力地承认主耶稣临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历史当中。
翻阅整个救恩史,我们得知「良善心谦」也是从前天主对待他的子民以色列的态度。
他向我们介绍了龙港天主堂的教史及新堂建设过程:龙港天主教开教于1921年。1928年在龙港河底高建成了5间房的祈祷所。1933年又增建了7间房。
又如,有些学者主要倾向于认为,鸦片战争后的传教士是跟着洋枪洋炮进入中国的,他们的传教活动是与西方殖民者的武力入侵相联系的,这便使天主教和基督教一度成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在鸦片战争后长达百年的中华民族苦难史中主要扮演了丑恶的或负面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