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化中,天主启示人们追求至善(《大学》),以完成天命(《中庸》)。正如希伯来人书所说:“天主在古时,曾经多次以多种方式,借着先知对我们的祖先说过话。
我们中华民族自称为“神州”,我们的古典籍中教导人“明明德,止于至善”(大学),指出“天命之谓性”(中庸),然而,对于何为“至善”,以及“天命”的认识总是模糊的,甚至是偏差的。
[JeanP.Charbonnier,ChristiansinChina(SanFrancisco:IgnatiusPress,2007),pg.278]如学生表现良好,更会被送到罗马的传信大学学习。
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在读《大学》时,读到“格物致知”,不知是什么意思,他苦思冥索仍如堕五里雾中。一天晚上,他居然梦到亚圣孟子。他找到了孟子家里,孟轲一看是王阳明来了,客客气气将王阳明迎进家门。
(一)一道深渊1967年夏天,刚从明斯特大学转到杜宾根大学任教第二年的拉辛格教授为不同科系的学生做了一个关于今天这一时代中的信仰的演讲。
玛窦及路加这两位谈论若瑟最多的福音作者只提供了一点讯息,但足以让我们了解他是怎样的父亲,以及上智的安排所赋予他的使命。
章开沅教授在《教会大学与神学教育》一书的前言中中肯地指出中国社会和学术界过去对基督教在华教育事业的评价常失于偏颇,有时甚至缺乏起码的了解[徐以骅,《教会大学与神学教育》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社会丛书,第四辑,
差一年你就要大学毕业了,你的父亲和我盼望着在你大学期间至少还有一次机会能在一起进行复活节聚会。 戴维,自从你回了学校之后,我们之间有关神父的谈话一直还映在我的脑海里。
普通的婴儿,既就是受苦,也不懂得;耶稣圣婴有天主的上智,所受的苦,一丝一毫全都明白。所以圣婴所受的苦,特别的重。教友!
这个超越性的基本原理,也就是个人行为规则以及人际间按照正义和关怀所建立的彼此关系的总和,就铭刻在人的良知内,而良知正反映着天主上智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