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7月14日,在北京西什库教堂,从原献县教区赵振生主教手中领受铎职。晋铎后服从教区安排到,应邀到安徽蚌埠教区传教,先后任副本堂,本堂职务。
我真切地认为,本人此行并不是什么“破冰之旅”,而是时任香港主教的胡振中枢机1994年访京之后的延续。正如我在不同场合所反复强调的,我们教区被已故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委以作“桥梁教会”之重任。
北京神哲学院副院长刘振田神父:我来到北京20年,和傅主教接触比较多,有很深的感情。他远见卓识的派神职人员出国深造,因为神职人员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信友里的威望比较高,因此其素质需要相应的提高。
早期教父(如奥利振、圣大额我略)倾向于将“日用的食粮”视为超性的食粮——圣体,喂养我们属灵生命。
他们中的许多教友除了集体向圣堂有所奉献之外,还往往另有捐款。在长途奔驰的列车里,他们更是输爱如潮。一把瓜子、花生,几粒糖块、豌豆、半条黄瓜、半边梨子等等,一路上你方送罢我登场,物虽小而情深。
信仰和理想中的未来总是很精彩、很迷人,但置身于诱惑之中,加之人性的软弱,虽然仍有很多司铎坚守着自己的圣召和使命,但,不可否认,有不少司铎身上慢慢失去了铎职生活应有的风采。
因为惟有一再坚认我们的信心,我们才能保持活的爱心。 于是,我就邀请了五位朋友到我的新居里来,她们都是虔诚的基督徒。我告诉他们,从那天起我希望有一个祈祷会。
在杨老师的病情最严重的时候,医生要给他插鼻管,可以延长寿命,权循平竭力劝他插上,但杨老师坚决不插,他说:我不要插,这样我会托累别人的。杨老师的心中想到的永远都是别人。
武安大同堂区的张振轩神父这样回忆:“一次一个精神病人突然发病撞开我们修院宿舍的房门,把我们一群修生吓得够呛。我们几位同学便去找杨神父告状,也抱怨他接纳这些不三不四的各类人。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正常上学,为了户口的问题奔走,几经周折,2003年终于有了一个没有监护人的集体户口。在5年的时间里,她和修女们以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谱写了一首无疆大爱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