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活动的人很多,还有一个专门照顾这些儿童的协会。这是个什么协会?是些什么人?这些男女拥有照顾残障儿童的神恩。这就是一种神恩!有一点我得强调一下,人单靠自己是无法知道自己是否有一种神恩、有哪种神恩的。
苏格兰天主教国际援助基金和救助儿童会就是她支持的其中两个重要机构。对于慈善,她谈到,我捐出不只是金钱,还有时间,希望尽量能帮助人们。因为它们真的能改变人们的生活。
所谓的智慧城市无疑能提供丰富的服务和安排;然而,举例来説,它却常常敌视儿童和老年人。有时,制定计划的人关心的只是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依据经济利益来决定是否予以安排、利用或丢弃。家庭则是一张大检验台。
很幸运地,对儿童辅导很有经验的廖修女与我一起。她说自己很喜欢小孩儿,所在的修会里也有很多孩子,不过都是残障的,所以她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选择了少年班,她说希望这次寒假福传生活能对她以后的服务有所帮助。
该校中六生罗嘉雯是学校的圣母军,每月要走出校园参与爱德服务,她亦有参与其他关社活动,包括与非牟利机构合作,教育区内居民接纳特殊学校的儿童,推广共融精神。
这件事立时轰动了这座城市,各大传媒争相刊登10岁儿童为救伙伴,溺水身亡的感人事迹。一时间,凯文的名字和一对牢牢握着的手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最感人的画面。
这位研究老人学多年的天主教学者表示,「居家服务员」为高龄者、先天性、罕见疾病儿童,以及后天自我照顾能力缺损者等失能者提供不同程度的协助,以进行日常活动,但不居住在受照顾者家中。
弃婴之教育及安置被分散乳养之婴儿,七岁后便被接回育婴堂,和育婴堂其他儿童一起接受文化知识、教会要理培育。同时进行家务、女工、农田等活动。
印度德肋撒姆姆跨越半个世纪给数以万计贫困苦难的人带来“希望与尊严“,她遵循主基督的教训,从一无所有到历尽艰辛创办了“麻风病康复中心”、“儿童之家”以及“临终关怀院”……无怨无悔地照顾无依无靠的人们。
对于一些没开明悟的有危险的儿童,如果父母不硬加干涉,只要找到机会就给她们代洗,这也是救人灵的好机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