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送给我们兄弟二人一些圣教会儿童要理图书,我们边翻看,妈妈边讲解。也是这时候,妈妈开始教我们念经。不久,我就和哥哥随着大人到教堂望弥撒、告解、领圣体。这是我对宗教生活的最早印象。
2009年12月和参加了在新加坡举办的中国——新加坡2009宗教文化展,2010年9月参加了在台湾地区台北市举办的第六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展出。
拥抱今天:求索奋斗 1、教会书籍 尽力满足不同读者群需要 为基层神长教友着想 鼓励本土作者的写作 出版适合国情的图书 2、“信德” 树立了教会的正面形象,宣传了国家的宗教政策 从简单而单一的报道迈向专题
统计学家比恩说,当地“敲钟公会”有25名成员,这些成员通常是教师、图书馆员或退休人员。“有些人喜欢它背后的历史,有些人喜欢其中的数学模式,也有人喜欢敲响如此庞大的‘乐器’让其发出声音”,比恩说。
(来源:国际在线)张利清摘自黄河新闻网
曾祖父蒋光煦、祖父蒋学的学问道德,在当地皆有口碑;堂兄蒋复璁,更是博学强记,著作等身的考古学家、图书馆学家,曾任中央图书馆馆长,后任台北中央图书馆馆长兼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对中国图书目录学、考古学多有建树
在牛津大学的图书馆里也保存着一篇由617位著名科学家签署的《信仰与科学宣言》,其中说:“我们认为神的话一方面写在圣经上,一方面写在自然界。”
在马神父和修女的支持协助下,会口于去年圣诞节前又办了圣经图书阅览室。为使新教友和慕道者及贫困教友也能分享圣经和福音的快乐。本堂神父自费订了40份《教友通讯》和“信德”等教会的刊物杂志。
还有25条新女裤(新的未缝裤边),女上衣12件,毛衣6件,另外我赠出图书有19本,她又送来58本,共77本。
随意提起“信德”的编辑、记者、作者、图书……甚至连““信德””中缝的通知、广告、启示、通功、征婚、招生、求援等,杨神父都记忆犹新,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