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贫穷每日都透过无数的面容在质问我们,在这些面容上反映出痛苦、排斥、滥用职权、暴力、酷刑和监禁,以及战争、丧失自由和尊严、无知和文盲、医疗危急和失业,再加上人口贩卖和奴役、流亡和贫困,以及被迫移民。
(参见,康志杰,湖北磨盘山基督徒移民研究,《暨南史学》第2辑。)由此可知,教友这一名称,至少在此一时期,已出现教会历史文献中。
教宗在圣庇护神父的像前祈祷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朝圣者、儿童、病人、青年、年长者,以及成了当地劳动主力的移民们在小圣堂外热情迎接教宗方济各。教宗逐一问候在场的许多人後,来到小镇的主保圣母态像前祈祷片刻。
不过世界上还有许多具体的问题存在,放眼寰宇,西亚中东持续不断的战争,非洲和亚洲的种族冲突,区域的核威胁,难以预料的恐怖袭击,流离失所的难民和移民,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战……世界上充满了动荡和冲突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范廷颂神父在河内堂区创建了移民接待中心,专门收容到首都躲避战乱的难民。一九五五年,他克服重重困难领导圣若望小修院,招收了来自北部各教区的修生,一度达二百人。
此外,教会也帮助穷人和处境较脆弱的人士,包括难民和移民,其中既有来自缅甸的罗兴亚穆斯林,也有受到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分子迫害的巴基斯坦基督徒。
比方说:「刚受孕的胎儿、遭排斥的穷人、孤独气馁的病人或是临终患者、失业或找不到工作的人、遭到拒绝或是被限制居所的移民。具体的人展现出生命。」天主渴望人人享有圆满的生命。
绍迪神父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传教,他在堂区推动了帮助移民、无家可归者的工作。“隔离前,我们已经连续几天向人们分发基本生活物资了。此外,堂区每天开放四个小时,让穷人们使用堂里的卫生设施”。
这两年来,我们一直在社交网络上向加拿大、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移民直播弥撒。观看者都是留学欧洲与北美大学的青年和学生」。
在萨达姆执政期间,因接二连三的战争,基督徒从廿世纪80年代起便开始向外移民,而且逐渐增加。因此,众多的伊拉克基督徒团体在国外形成,而提供灵性帮助和保护他们文化认同的问题也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