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整个事件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因为所谓的聋子,不仅存在着使人脱离社会生活的肉体生理上的耳聋,也存在着心灵上面对天主的听觉的衰弱,今天这种疾病的患者更多。
既然说事事谢恩,当然可以为环境、事件感恩,但是背后却一定是出于对永恒的盼望。唯如此,在感恩中才能感悟知足与喜乐;在感恩中认识天主在万事万物中的美意,以至生出敬畏之情,顺服之心。
例如:当9.11事件发生时,有调查显示,至少80%的美国人立即到各种祈祷场所祈祷。是信仰给了他们力量,让他们一起来面对那场灾难,并很快从创伤中走了出来。
),祢的复活战胜了邪恶与罪,求祢在这复活佳节激励我们与恐怖暴力的受害者同在,这种盲目而残酷的暴力在世界不同地方不断令无辜者流血,例如最近在比利时、土耳其、尼日利亚、乍得、喀麦隆、科特迪瓦和伊拉克发生的事件
中梵关系这一复杂的事件中,此类因素可谓反复出现。不久前,圣座国务卿帕罗林枢机在纪念刚恒毅枢机(1876-1958)研讨会上也提到了这一点。
重温这段已被尘封的历史,刚才几位老师已经讲到了,几十年来无论是社会,还是教会很少有人提及这个事件.我在80年代初期,在河北修院做学生,后来做老师,就看到过纪念文致和主教的那块残破的石碑。
春分时,太阳开始新的历程,而耶稣开始世界上的生命,这两事件的巧合,古代的人认为这是天主上智的安排,这一天实在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日期:象征“真的太阳”、“世界之光”进入了充满了罪恶的黑暗世界,逐渐放射光芒
即使我现在长跪于远离家乡数千里之外的北方华丽的教堂,但每当瞻礼临近时,我依旧知道我家乡的教友们在哪一家念经;哪一天聚集在一起商讨盖一所经堂却又因为没有资金而犯愁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的事件。
这既不是神话,也不是做梦,既不是幻觉,也不是乌托邦,不是童话,而是唯一、也不会再重复的事件:纳匝肋的耶稣,玛利亚的儿子,他在星期五黄昏时被卸下十字架并埋葬之后,却凯旋地离开了坟墓。
它应该是鲜活的、动态的、有效的、可以实践的救恩事件的庆祝。的确,没有真正的皈依和爱德生活,礼仪庆祝将成为纯粹的宗教仪式。堂区牧者应在重视礼仪的同时,也要给予礼仪与生活实践间一个良好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