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有一位已经84岁高龄的李伯多禄教友,为赶上听课,凌晨5点就让他的亲人开车从呼和浩特起身)、距包头100公里的东胜4位教友;距包头50公里的固阳、萨拉齐、石拐等地教友,以及临近的昆区、青山、二道沙河、北沙梁、
苦难堂西墙上镶有樊国梁墓碑。在修建西什库北堂时还建有主教公署、修道院、育婴堂等。围绕哥特式教堂建筑的是传统的中式台基,环以汉白玉栏杆,栏杆和栏杆上的装饰均为传统的中式设计。
但论规模或建筑的精美程度,位于古城上方山顶处的圣巴巴拉教堂才是当之无愧的王者,这处库特拉霍拉的建筑杰作从1380年动工开始,精雕细琢了近200年,直到16世纪才最终完工,从通往山顶的小路上抬头望去,教堂高高的网状肋梁及繁复的玫瑰玻璃窗
我被压在教堂主梁的下面作基石,从那时候起,我连动一动的权力都没有了。我抱怨,我委屈,我也像那些信徒一样向天主诉苦,天主只给我说:不要动就好,要听要看。
已过花甲之年的麻池堂的女教友梁军,多年来不顾自己年高体弱,经常深入农村办班传教、宣讲福音,深受神长教友赞扬。这次她全程参加了福传大会,决心更大了,信心更足了。
一幅痛挽长联,准确地表达出大家的心声:通五洲语文,交四海朋友,荣臻三德学品高;两袖清风眠主怀,一身正气传吾辈;树六合壮志,获七大神恩,名扬八荒声播远;九旬无私献教会,十万信友哭荫明。
在主耶稣复活的光照下,我们再次认清主耶稣作为善牧对我们的引导,同时,也记得我们每个人蒙主耶稣的召叫,以不同的责任建树主耶稣的奥体,在彼此服务中传扬福音、圣化人灵、愈显主荣。
(Shanghai:T’useweiPrintingPress,1927),Pg.36]例如当时外国传教士白日升神父(JeanBasset)及梁宏仁神父(Jean-FrancoisdelaBalu
紧接着是带领全体信友一起感谢荣休的教宗本笃十六世,并一起恭诵天主经,圣母经和圣三光荣颂各一遍。然后,新教宗冀希望展开一个新的福传。但是,众所周知,这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与彼此代祷。
我在《炼狱、地狱之我思》的这篇博文中,曾就因同样问题而向我发问的朋友这样介绍了加拿大神学家罗海荣(RonaldRolheiser)神父对天堂、炼狱、地狱的观点与看法:就像我们在母胎中时,虽然不知道母胎外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