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一位年轻的妈妈虽患晚期癌症,但她选择放弃化疗以保护她的第三个孩子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教宗本笃十六世。在教宗周三的公开接见中,28岁的卢嘉勒和她33岁的丈夫恩里科向教宗表达了他们的敬意。
在同道偕行之路上见证福音的友爱团结这些日子,圣母学校修女会召开修会大会,反思如何“成为普世共融的先知性见证者”。教宗勉励这些修女继续她们的道路,并融入教会的同道偕行之路。
奥斯定解读这个故事时说:一边是最大的不幸,一边是最大的同情。因为有最大的同情,所以这里成为重新出发之地,所有的过错与罪戾,一切的可卑与羞耻,都像一件已然破旧的衣裳,被丢弃了不会再穿。
“如果我感受不到自己是天主怜悯的对象,我就无法懂得祂的爱…如果我感受不到这个事实,我怎能传播、见证和施予怜悯?具体而言:我是否怜悯那个弟兄、那位主教、那个司铎?
借助一则听来的故事加以描述。一位从事保险业的朋友,人性改变的轨迹是从他的一位同行身上发生的。卖保险要从关心、服务别人开始。
二、先说服自己 传福音是在传真理,不是在讲传奇故事。信仰是关于人生意义的大事,不是随随便便的想法。因此,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信仰、不断学习圣经、学习与福音相关的各方面知识。
他说:教宗愿意教会见证福音,丝毫不与世俗准则妥协。无论谁是教宗,他总是伯多禄的继承人。我们或者顺从福音,切实地与教宗共融,或者就没有理由留在这里。
生长在教外家庭的我,幼时因病危而蒙受洗礼;九岁时又因居家拥挤搬进一基督徒住的四合院中,隔壁还住着四位修女,在她们的熏陶下开始了我的信仰生活:早晨,与她们同默想共扫地;晚上,带着她们讲的圣经故事进入梦乡。
在它的身上,缠绕着数不清的沉甸甸的凄美故事。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它和老神父之间那段传奇的经历。1987年的槐树庄还是个十分落后的地方。
近日与美国、中国内地及香港的多位朋友一起缅怀乐耀星神父(Rev.RobertFrancisAstorino,MM)——这位终身从事教会媒体工作的传教士朋友,分享其故事,网上参与其追思殡葬礼仪,他离开这个世界前后的一幕幕逐渐还原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