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外公、外婆给我最大的影响是他们传教的热忱,他们始终把教会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对教友的热情好比对待自己的亲人,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去。
信仰能使人在生活的道路上遇到任何困难都能够坚忍不拔,无论处于任何环境都能以积极上进的思想对待生活,这一点得到了心理学家的证实。
对待像曹大伯这种身患绝症、又把自己封闭起来的老人,我们探望他时,首先做的就是要和他老人家拉家常,不能摆神父的架子,而是要像看望自己的老人一样去看望他。
上主是慈悲的:慈悲一词描绘了母亲对待子女般的温柔态度。实际上,《圣经》所采用的希伯来文单词使人联想到肺腑或母胎。
他认为如果耶稣真是先知,定会认出罪人,并远离他们,把他们当作癞病人那样对待,以免被污染。这个法利塞人的态度是某种理解宗教的典型方式,认为天主与罪势不两立。
面对受苦的人,耶稣并没有冷漠地一走了之,而是慈悲地对待他们,触摸他们,医治他们,即使是礼法禁止的。耶稣行的许多奇迹是出于慈悲。慈悲是耶稣行奇迹的原因之一。
圣人则是那些在软弱中接纳天主慈悲的人,并以慈悲对待他人。罪人凭著天主白白赐予的爱而不断站立起来,每天在静默中依靠天主给予的力量为他人奉献生命。基督徒身在尘世却不属于尘世。
如果不正确对待灵魂方面的问题,这错误便会给你带来永远的不幸。莱顿(Leighton)说道,“对那些没有重生的人来说,肯定有一天他们会希望自己从来就没有被生出来。”今天就坐下来仔细地想一想。
关于告解圣事的记载,可说也很清楚:耶稣传教时,常讲天父对待罪人的仁慈与宽恕。复活后,耶稣对门徒说:“愿你们平安!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样派遣你们。”说了这话,就向他们嘘了一口气,说:“你们领受圣神吧!
其实,心理学只能告诉我们:孤独的产生是由于现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迷茫,过分看重物质,功利心过度强烈,缺乏社会支持,人性蜕变,心理浮躁,人情冷漠,沟通障碍,痛失所爱,对待生活缺乏理想和智慧等原因,而没有告诉准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