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引出了宗教的态度。宗教不是对世界的描述,而是表达人对“世界存在”、对世界本源抱有正面的,即视为神圣的或感恩的态度。
即是一种贯穿于基督徒生活中的态度、意向、需求,一种为实现“天主之爱”而具体进行的活动。
事实上,世人并非不能接受信仰和兄弟友爱:把生命视为没完没了的敌我搏斗而认命的态度,和认识到人类家庭有如天主父赋予生命力的标记、天主透过爱向具有共同命运的全人类作出许诺,使人类家庭得以生存的态度,完全是两回事
同时还可以说这是一种状态,一种看待世界和自己的态度,一种盈满爱和幸福体验的自由境界。最确切的说法也许是这样的:这是一种源于信任、源于爱、源于生命的完整与健全的放松。
此期间发生的华裔或亚裔人士遇到歧视性对待的问题,我们的教友体现出积极关注和冷静面对的态度。
居高临下肯定是不合适的,以弱者的态度忖度强者也未必恰当。当我们讨论内心和谐与幸福生活的时候,其实我们都在讨论生活的意义。
这种态度已经超出了当时的其它民族的以牙还牙了。
当然,主耶稣在这里主要指出了犹太人对天主召叫的麻木冷漠的态度。
四旬期之旅,就像基督徒一生的朝圣之旅一样,至今仍受到复活之光的照耀,而复活之光启发了基督门徒的思想、态度和决定。耶稣所宣讲的斋戒、祈祷和施舍(参阅:玛六1~18),是我们悔改的条件和表达方式。
我们听到了主耶稣的福音后,会采取怎么样的态度呢?其实,有些人的信仰态度,已经表达了他们的选择。我们常常来圣堂祈祷,参与教会活动的人,都是选择“留下来”的门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