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下午,教宗本笃十六世与来自意大利全国和国外的10万名儿童在圣伯多禄广场举行盛大聚会。这些儿童,有些在不久前第一次领圣体,有些则正在为初领圣体做准备。
怀着望德步入禧年——读《望德不让人蒙羞》诏书(内容见如下附件,附件点击可下载)怀着望德进入禧年.pptx
18岁那年,她加入了爱尔兰修女团,到印度的加尔各答传教,在那儿她取了“德肋撒”这个教名。她在加尔各答的一所教会中学执教17年,人们称她为“德肋撒嬷嬷”。 38岁那年,她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在圣母所有的德行中,她的爱德模范是首先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爱德是喜乐的分享与服务爱德是圣母玛利亚的基本生活。
在德兰治下,有一座女修会是一位亲王捐建的,亲王死后,妻子愿去修院度过余生。她提出以贵族身份享受特权,不必遵守某些会规。德兰立即让修女迁出,退回荘园,以此表明:修会会规的严肃性。
一部关于加尔各答德兰姆姆的电影《德兰姆姆与我》9月5日在纽约首映。《德兰姆姆与我》讲述了一位年轻孕妇卡维塔的故事。
尽管「望德不叫人蒙羞」(罗五5),而且实际上望德「在磨难时刻使我们坚强」,这份信心有时也会在病痛的具体处境中遇到困惑。教宗指出,在此情况下,我们感到需要一份高过于我们自身力量的威能。
(梵蒂冈新闻网)在一封写给君士坦丁堡大公宗主教巴尔多禄茂的贺函中,教宗方济各提及圣安德肋宗徒的「爱德、使徒热忱和坚毅」,并称之为「在这段艰难而关键的时期里的鼓励泉源」。
记者采访印度修女德兰,看到德兰救助垂死的人,很感动,但也产生疑问:“你这么做能解决印度的贫困吗?”这个问题放大看,就是善行的功能问题,再从根本上看,就是信仰的功能问题。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我们筹备了好长时间,逐一联系各地的同学,尽一切可能安排好时间,使所有同学都能前来参加这难得的聚会。而这项筹备工作,就由我们几个曾经的班干部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