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三劝他不要捐这么多,要量力而行,要考虑自己一家三口的生活。后来他说要么我捐一半吧,五千。我说,五千也还是太多,我只能收你一千,再多我不收。你出了门再找别人替你捐,我管不着,反正我只肯收你一千。
有朋友劝他说:“你放弃了这一切,值得吗?”他微笑说:“我若不为天主而活,这一切都毫无意义。”他后来创立了耶稣会,成为无数人灵修的导师,正是因为他“计算代价”后,做出了彻底的选择。
有一次神父病了,鼻子淌血不止,休息了没两天就又开始了牧灵福传工作,教友劝他多歇两天,他却说什么也不肯,又踏上了乡间小路走乡串户送弥撒。神父的言行,感动了教友们的心,让更多教友视教会的建设和发展为己任。
个别教会的两种严重危机相反,如若个别教会(或地方教会)与地方教会(或普世教会)不相闻问和关照的话,则会陷入教宗保禄六世《在现代世界中传播福音》劝谕中所指出的危机:每个自愿与普世教会分离的个别教会(也可指当地教会
从法律上来说,教区司铎过的不是福音劝谕的三愿生活,但从灵修的层面来说,教区司铎和修会会士所应度的生活是没有太多区别的。在接受执事和司铎品位时,回答主礼的几个我愿意不是已经一次而决定性地做了选择吗?
他因发表《慈母与导师》(MateretMagistra)通谕、《和平与世》(Paceminterris)通谕,以及在1962年秋古巴导弹危机时果断介入,与1963年春季荣获巴尔赞和平奖。
为了要使梵二的教导在推广时正确地被人了解,历代教宗都经常召开世界主教团会议[5],在1965年最先由天主的仆人保禄六世所规定,同时透过不同会议后的宗座劝谕提供了教会清楚的指南。
几年前笔者经历过一件事,寒假时去堂口给教友们满四规,期间和另一位修女由一位教友带领去探望一位老人,老人娶了四个儿媳妇,三个奉教的,一个教外的,当我们谈到让老人劝说这位教外儿媳进教时,她情不自禁地老泪纵横,我没办法劝呀
医生见药物无效,就劝孩子的父母去请神父料理灵魂上的事,嘉禄很想请鲍斯高神父来,但因鲍斯高神父不在,就请了一位副本堂神父,约莫又过一天半的时间,孩子便死去了,但在临死前,他仍多次表示要见鲍斯高神父一面。
为此,我很担心神父的身体,常常劝他不要跪的时间太长。神父却说:“年轻的时候没有常常朝拜耶稣,而今要多多的陪补自己所犯的疏忽冷淡之罪,也要为那些不认识天主得罪天主的人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