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表示与“天主子民、深受痛苦的人同在,尤其是新冠疫情受害者和世界上的痛苦”。此外,教宗说,他也举目仰望,注视“望德,因为望德不会使人失望。望德虽然不会消除痛苦,但不会让人失望”。
布鲁尼解释道,“在翻译员的帮助下,教宗与阿卜杜拉·库尔迪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他聆听了库尔迪述说失去家庭的痛苦,并表示对他的痛苦感同身受,以及上主分担了人类的痛苦”。
教宗致词时表示:「只要少数信德坚定的人﹐就能将福音的油墨在世界中渲染开来。」教宗的致词充满「热火」﹐这同时是他要求在社会中重新点燃的元素。重点在于热烈燃起这股信仰的热火﹐而非人数的多寡。
触摸世上的苦难对于今日的挑战,首先是战争,教宗说,“世界陷入一片火海,战争的疯狂用死亡的阴影覆盖了各种希望。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能希望什么?”我们能做的,就是“解除我们言词的武装,使用温柔的言词。
在人类两千多年的信仰经验中可以看出,那些渴慕真理的人,终会坚定地在痛苦与黑暗中看到天主的旨意。而那些追随耶稣为了吃饼得饱的人,终会离去。在金银散尽后立即转背奔向更多的利益与浮华。
拯救炼灵实在是大慰人心的善功,我们之所以行这个善功,是相信亡者虽然在另一个世界,但我们还能与他们相通,且能以爱德和善工减轻他们的痛苦。
至此,不妨我们静观和反思一下今天的世界,不管是教会抑或社会,普遍存在着这种现象:很多人受利益的迷惑和驱使,盲目采取行动,而最终迷失原本的自己。甚至我们的信仰在社会世俗大潮的影响下慢慢变得模糊和肤浅。
那么,喜乐和痛苦就成了步向完满灵命的一部分。
救主耶稣在身悬十字架的临终七言中,曾从内心深处向众人呼喊说我渴(若19:28),其中的奥义非常广泛,不仅是因为他在经受剧苦剧难、倾尽血和水(若19:34)后的实际焦渴,更是因为他联想到人类在他付出无穷大爱,以死救赎世界的血祭中依然执迷不悟
对于萨米尔神父而言,向雅兹迪妇女颁发诺贝尔和平奖是为了「了解过去几年在伊拉克多次被告知的痛苦和迫害的故事」。这是一个邀请的演说。「我个人认识很多年轻女性,她们忍受同样的暴力,从来没有找到力量谈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