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主召叫犹太人的祖先亚巴郎,并给他一个新名字,亚巴郎翰开始,历代的犹太人所经历的是常常与他们来往的天主。
人间并非天堂,哪怕最坏的环境、最糟糕的境地,我们都应先调整心态,以一种调顺的心态去适应生活的各种险象;更确切地说,上主安排的锻炼,超越人类眼光的局限,只有上主才会给我们真正的鱼和饼,而不是石头和蛇(参玛
问2:灯应摆放在哪里?由谁负责照管?答:应摆在会幕内、约柜的帐幔外,由亚郎(司祭)负责从晚上到早晨点燃。这是世世代代的永久规定。问3:供饼如何制作和陈设?
圣经一语道出嫉妒,乃是人生苦难与死亡的根源,魔鬼和嫉妒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魔鬼是嫉妒之母,哪里有嫉妒,哪里就有魔鬼,就有罪恶和死亡;相反,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天主,就有仁爱和生命。
这里有着很多美好的传说,据传说满庄村有个热心孝子,因老母有病,儿子起身步行竟去澳门(相距2000多公里)请终傅,幸好在走到湖北时遇见了神父,而没有前往遥远的澳门成。
自己并不想分心,可是,不知道是哪里的事情,甚至是已经封存在记忆中很久的事,此时都争先恐后地在脑海里呈现,一幕幕的场景有时候还活灵活现的。
你传道时侃侃而谈的口才哪里去了?你在圣殿中斥责商贩的义愤哪里去了?你为什么能如此沉得住气?是什么让你全然面对这怪诞的不公而保持缄默?我明白了,是天父的旨意:他要你象一只被牵去待宰的羔羊一样默不作声。
旧约时代的以民总是从天主惩罚的角度描述天主,这种把天主当作暴君的做法给后世一个很大的误解,以至于我们看新约时会发现天主前后的截然不同,因为当时以民不是从内心敬畏上主,而是怕,这是祖宗亚巴郎的天主,我们从小接受这种教育
教宗在弥撒讲道时,从当天第一篇读经亚巴郎受试探祭献独子依撒格谈起。他强调:「我们能够想象他和他儿子心里的感受」,不过,「天主愿意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
这幅圣像的神妙灵思乃是源自亚巴郎和妻子撒辣在玛默勒橡树林那里,对三位陌生人的殷勤款待(创1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