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造成百姓和社会饱受煎熬,这可能会演变成教育灾难和经济危难」。为此,教宗敦促公教进行会成员「聆听这个时代」。教宗说:「我特别把那些在疫情中受到最严重打击和那些恐怕得付出最高额代价的人托付给你们。
生在人世,生命何其脆弱,各种天灾人祸疾病伤痛,宛如洒落在大街上的落叶,随时都有可能被自己踩到,在痛苦灾难面前,我们需要学习王后的虔诚敬畏,求主“在我们深处水深火热之中时”,赏赐我们力量和智慧,以大能拯救我们
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曾经历近30年教会灾难的老龄教友,其灵修的贫乏可想而知,绝大部分人只是继承了上一代的一些表面东西,片面的认为只要守好天主十诫、多念经、多去堂里办告解、望弥撒、领圣体,这就是信仰
自然而然,至少在起初,门徒们谈论耶稣的死时都是把它看作是一场灾难。在他们眼里,十字架不是祝福的标记,而是处罚的刑具。他们所爱的耶稣被不公正的处死。在其中找不到任何救赎的价值。
乙:在别人遭遇意想不到的痛苦灾难时,挺身而出、捐物捐款、及时救援。甲:那就应该具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广阔胸怀、博爱宏愿。
隆巴尔迪神父谈到,枢机们谈话的一个重点是平信徒、已婚夫妻和妇女在这个环境中以及在这些机构,或在这个机构内担任的角色和作出的贡献。
这也是一个机会互相分享经验、认识朋友的时候,也可以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看到一张张微笑和友好的脸孔。在新加坡樟宜商业园工作的天主教徒,现在可以在午餐时候参加平日弥撒,就如在其它区域上班的天主教徒一样。
教宗接着说:今天极其需要仁慈;平信徒活出这仁慈,并把它带到社会的不同环境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正活在仁慈的时期,现在正是仁慈的时期!耶稣受洗时,圣神降下。
教宗方济各在信函中指出,面对周遭环境,圣德肋撒并未做个旁观者,尽管她的健康欠佳,她仍是「孜孜不倦的福音宣讲者」,是众人的「祈祷导师」。圣德肋撒的祈祷不受时空的限制,而是在各种情况下自发祈祷。
这出谷行程的活力不仅关系到个别的召叫,也关系到整个教会的传教及福传行动,即成为一个走出去的教会,有能力在具体环境中与天主的子女相遇,与他们一起为他们的创伤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