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的吴春芬刚望完弥散,走到堂门口,听着那妇女的哭诉,看到他们一家三口孤苦无助的目光,想到他们目前所处的困境,心里不由一阵心酸难过,潸然泪下。
有一位主内姐妹,常常为她的丈夫祈祷,希望他能悔改得救。然而拦阻她丈夫得救的人,正是她本身,因为她脾气暴躁,叫人不敢恭维。
是爱促使我们感受到这份更加痛苦的心情。一位父亲或一位母亲经常更难忍受儿女的病痛,而非自己的病痛。教宗称家庭似乎总是一所最近的医院。他说:如今,在世界许多地区医院仍是少数人享受的特权,而且经常距离遥远。
教宗在要理讲授中继续省思基督徒的希望,指出圣洗圣事是希望之门。如果我们忠於自己的圣洗,传播希望之光,圣洗圣事就是希望的开端,我们就能把生命的意义传给後代子孙。
他对别人的爱如同河水,永不停歇,我对别人的爱像干涸的枯井,没有一滴;他的个性如同阳光那样灿烂夺目,我的个性像萤光那样微弱昏暗;他的勇敢如松柏到处矗立,我的怯懦像野草随处生长;他一直阳光充足,我从来只有悲伤
在网上看到一篇《最好的男孩去做神父,一件幸福的事》,突然脑海中闪现一句话:我不是最好的男孩,我是个坏男孩。另一位远渡重洋的神父兄弟,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我们虽为自己的卑微感到羞耻,却享有天主所赐的尊严。教宗从福音中慈悲父亲的比喻展开这次默想的内容(路十五11-31)。这位父亲的小儿子在远方把财产挥霍尽了,只好靠放猪维生。
可是当今的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老人的晚年却不幸福,其中得不到子女赡养的老人也不在少数。
家境贫穷,为了交上我们四兄妹的学费,每个暑假父亲都要领着我和二弟找活干,只要能挣到钱,再苦再累的活也干。十六岁那年的暑假,有人来收购竹子,我们父子三人便上山砍竹子卖。
这个巨大的体育场当天成了格鲁吉亚基督信徒的大教堂。天主教徒、亚述-加色丁礼信徒、东正教徒、浸信会信友、信义会教徒和亚美尼亚信徒在礼仪中负责歌咏和各项服务,一同组成了超越彼此的分裂的天主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