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或许是我的邻居,或许是我的同事,或许是我的敌人。他人——就是需要我的人。他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可能是精神的空虚,也可能是感情上的绝望;可能是金钱上的帮助,也可能是陪他坐一会儿。
数星期前,我听到一个消息,一个信奉印度教的家庭已数天没有东西吃了,所以我拿了一些米,跑到他们家中,在我还没有弄清楚究竟时,那个家庭中的母亲已把米分成两份,将其中一份送给信奉回教的邻居。
他说:「天主以他无限的美善,祝福库库塔的家庭,从边界危机开始以来,以他们的慷慨和可行性,以爱为邻居服务。」
然而,她生病时从未缺过食物、支持和药物,因为邻居一直都在照顾她。这就是让我爱上孟加拉国的原因。传教使命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有牧师、修女和孩子、我们的孩子。作为神父、基督徒、人类,我感到很满足。
教宗列举了耶稣亲口传授的比喻,诸如:半夜敲门求饼的邻居(参阅:路十一5-10),以及寡妇央求不义的判官(参阅:路十八1-8)。
我听人说,她的家人都不是教友,在家时看着邻居去教堂,她也渴望着受洗。来到异乡的城市读书后,又找到教堂,经过神父长久的“考验”才在今晚领洗。
母亲逢年过节给子女、给村里邻居求谢天主,有婚丧喜事的,甚至村里人升学、造房、搬迁、生病都去也帮忙念经。在文化大革命时,念经是不可以的,母亲还是我行我素,她自己带了饭,带了蜡烛,帮人家送善终,送葬念经。
他说:「我上小学以前没多久,我们家才搬到新的乡镇,所以邻居对我们有些陌生,连方言都不同。我们并非圣人,偶尔也会拌嘴;可是我们有美好的共融,不分贫富贵贱或才智高低,全都一视同仁。
其中更让邻居吃惊的是一个在外工作的乡党,竟给他六七岁的小外甥1000元的压岁钱,成为穷山村的热议话题,也让那些同龄的小孩子们羡慕不已,我的小孙女当然也不例外。
答:群众欢迎教宗的热情和喜悦深深地触动了我,这让人觉得教宗是一位自己家的教宗,一位邻居教宗,一位以自发、淳朴和具体的方式向这个民族说话的教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