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当天的福音时,教宗提到主耶稣所讲的比喻的重点是:重要的不是我们的言语,而是我们的行为,尤其是皈依和信德的行为。教宗指出耶稣时代的以色列宗教领导人把信仰生活变成了例行公事。
为了让我们理解得更深刻、更持久,紧接着他又讲述了一个冷酷无情债务人的比喻:一个欠君王一万元宝的臣仆在无力偿还的困境中、苦苦哀求而感动了主人的慈心,免除了他的债务。
教宗接着谈到基督徒应该持有的第二个态度,他说这个态度我们可以在国王为儿子办婚宴的比喻中找到。在那比喻中所有人都受邀参加宴席,无论好人、坏人。可是当宴席开始时,国王将看看谁没有穿上婚宴礼服。
我们回想一下玛窦福音中葡萄园雇工的比喻,如果让耶稣当公司的经理人,公司非倒闭不可。怎么对下午五点来工作的人和一大早就开始工作的人付同样多的工资?这仅仅是疏忽吗?或者耶稣算错了?
为了解释他的死亡和复活的意义,耶稣用了一个比喻说:‘一粒麦子,如果不落在地里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结出许多籽粒来。
但是,在“打左脸再给右脸”的比喻中,仿佛让我们更多地体会到以脸迎打者内在的道德勇气。相比之下,蛮横的打人者反倒呈现出肉体上的鲁莽和道德上的怯懦了。
我很喜欢“声音”这个比喻。这让我想起伟大诗人泰戈尔在他一篇祷文中使用的比喻:“我的诗人的虚荣心,在你的容光中羞死。啊,诗主,我已经拜倒在祢的脚前。只让我的生命简单正直像一枝苇笛,让祢来吹出音乐。”
教宗方济各从不义管家的比喻出发,谈到世俗精神、它的运作方式及其危险性。耶稣曾祈求天父,使他的门徒不致在世俗中堕落。教宗说:当我们想到我们的敌人时,我们一定会先想到魔鬼,因为正是魔鬼在伤害我们。
教会帮助所有渴望从毒品奴役中解放出来的人,皮基神父就是一个例子,帕罗林枢机把他比作耶稣的比喻中的慈善撒玛黎雅人。他说:你们带着伤痕的生活诉说着痛苦和悲伤,但也讲述着在你们内完成的基督复活。
正如耶稣所引的比喻,让我们这样做,以作为的慈善的撒玛黎雅人。”作为对社会的传教使命承诺,Charis旨在于灾害和人道需求方面作出响应,它会筹集资金、医疗用品及招募志愿者,用于长期和短期项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