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恭读了《圣路加福音》第十章25-37节,这段著名的经文讲述了“慈善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神父愿与大家一同深入默想这篇福音,并从中汲取灵性滋养,使我们的信仰生活更加丰盈。谁是我的近人?
圣经中最有说服力的描述是‘慈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路十25-37)。公告继续说:对锡克信徒来说,怜悯和无私服务也是一种最基本的观念。
但愿这个比喻,能帮助我们缄默、安静、坚忍。受苦受得最多的人,常是结果最多的人,因为我们的苦难,能叫天主得到荣耀,叫人得到幸福。
在讲道中,杨主教以“葡萄树和葡萄枝密不可分关系的比喻”阐述圣妇彼利日大和耶稣具有很深相爱的关系,劝勉教友学习圣妇,与耶稣建立一种相亲相爱的关系,这样才能结出果实,结出常存的果实。
圣路加讲述的这个比喻是一连串取材自日常生活场景与事件的比喻之一,耶稣藉此帮助我们了解天主对世人的厚爱,尤特别是对遭受疾病或痛苦折磨的人。上主也以慈善撒玛黎雅人这比喻的结语──「你去,也照样做吧!」
(玛5:13)在这一段话中,耶稣通过“盐”的比喻和隐喻方式,提醒门徒们应用善言善表,教导和感化别人,以免被恶习所腐化。
问题十九:为什么耶稣只用比喻谈论天国? 天国的概念开始时表达一种带有政治色彩的具体的希望。公元前六百年,耶路撒冷城被毁灭,它的居民茫然无措,无所适从,因为宫殿已人去楼空,君王已不复存在。
当天的福音叙述耶稣讲的一个比喻,有一个人设了盛宴,但被请的人找出各种借口不来参加(路十四15-24)。教宗的弥撒讲道以这个比喻为起点,发挥了他的思想。他说,众人都喜欢赴宴席,喜欢受到邀请。
在谈到当天的福音时,教宗提到主耶稣所讲的比喻的重点是:重要的不是我们的言语,而是我们的行为,尤其是皈依和信德的行为。教宗指出耶稣时代的以色列宗教领导人把信仰生活变成了例行公事。
为了让我们理解得更深刻、更持久,紧接着他又讲述了一个冷酷无情债务人的比喻:一个欠君王一万元宝的臣仆在无力偿还的困境中、苦苦哀求而感动了主人的慈心,免除了他的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