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圣神的触动下,我们听到穷人的哀号,看到躺在地上的人,闻到满载难民的火车和小船上强烈的苦难气息。照顾穷人始终是教会的特性,穷人是教会偏爱的对象。
天主让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甘愿当了人类的替罪羔羊,用他的苦难圣死替我们向天父作了全燔祭。
上山的路旁设有“十四处苦路”,每到一处神父便率领众教友一边诵念经文,一边向主祈祷,祈求佘山圣母进教之佑庇护开封教区,庇护开封总修院早日回归,一边更深刻地体会耶稣背负十字架涉山受死之苦难。
教宗又将这两位同时代的圣女比作在宗徒们逃散后站在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加尔瓦略山下的妇女们。教宗称圣女加大利纳和圣女贞德这两位中世纪末的女强人将福音的万丈光芒毫无畏惧地带到历史错综复杂的事件中。
每个人通过斋戒、克苦、祈祷等灵性方法去检讨自己的生活,并因人而异,修一种德行,改一个毛病,从而使自己得到更新,以新的生命同耶稣一起复活。教会的存在,就是要为天国准备圣洁的子民。
为此,教宗和宗主教邀请信徒们一同高呼耶稣的祈祷词:愿众人都合而为一!为叫世界相信(若十七21)。
我们注视十字架,在那里可以品尝到芦荟蜜、苦蜜、耶稣牺牲奉献的甘苦。可是,这奥迹极其伟大,我们自己无法凭自己的能力看清它,不是为了理解,而是为了深深地感受这救赎的奥迹。首先是十字架的奥迹。
我们注视十字架,在那里可以品尝到芦荟蜜、苦蜜、耶稣牺牲奉献的甘苦。可是,这奥迹极其伟大,我们自己无法凭自己的能力看清它,不是为了理解,而是为了深深地感受这救赎的奥迹。首先是十字架的奥迹。
教宗接着说:这种真正的喜乐在考验和苦难中也存在。因为它不是肤浅的喜乐,而是深入一个全然信赖天主的人的心灵深处。那些在信仰旅途中会晤过耶稣的人,体尝了心灵的安宁以及任何事、任何人都无法夺去的喜乐。
教宗于是从耶稣在最后晚餐中奉献自己的身体和血讲起。他说:耶稣在最后晚餐中完成的举动是对天父的爱和仁慈表达最大的感谢。希腊语‘感谢’就是‘感恩’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