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二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教会日益重视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培育。青年人代表着希望、活力和朝气,发挥青年人的作用促进福传,在今日的教会中越发重要。
毫无疑问,本笃十六世在2007年到2012年间关于纳匝肋人耶稣所撰写的三本著作,令许多人受益匪浅,其中包括学者和普通人、亲近或远离基督的人。
后来我便经常参与团体活动,也经常介绍别的兄弟姊妹们来认识这片新天地,将这条福音的信息带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都能认识这里。
教宗说:与受苦的人一同受苦。慈悲善工不是为了让良心平安而行善,不是为了更心安理得,如释重负。不是的。慈悲善工也意味着同情别人的痛苦。分担和同情两者是一起的。慈悲之人懂得分担和同情他人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并体会到某个亲近的人死于新冠病毒或饱受染疫之苦的失落感」。许多家庭无法就近陪伴挚爱、予以安慰,因而痛苦煎熬。这次疫情给儿童和青年带来惨痛的影响。
母亲不仅是我的第一任最亲近的老师,而且也是我人生旅途中的向导与明灯,更是我跟随基督的动力。从我记事起,母亲就体弱多病。那时,我们家境非常贫寒,母亲含辛茹苦地抚养着我们兄妹六人。
可是我们常常听到那些受到伤害、特别是受到亲近的人伤害的人们(参阅咏55:12-14)说:“我知道我应该宽恕,但我做不到。这是否意味着我被排除在天主的宽恕之外?”
12「亚巴郎因为有信德,在受试探的时候,献上了依撒格;亚巴郎原是那承受了恩许的人,竟然献上了自己的独生子:」✦历史背景:这是《创世纪》22章的记述。天主命亚巴郎将依撒格献为全燔祭,作为对信德的试炼。
第一:爱天主首先让我们记得天主常比我们先行的事实,让我们预尝他的无限温柔(参阅若4:19)、他的亲近、他的慈悲,因为他常是亲近、温柔和慈悲的。
我的专业主要是探究人的精神、内在的生活和超越的追求,用学术的语言来讲就叫终极关怀(更确切的译法是“终极关切”)。这个说法源于现代宗教思想家蒂里希,他说:“宗教是人的终极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