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表过一篇文章,是评论华北基督教的,里面有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文章中说当初对基督教有一些负面的评价,认为‘多一个基督徒就少一个中国人’,这是反面的宣传。
贫穷每日以千万种方式挑战我们,呈现各种面貌,反映在受苦、边缘化、压迫、暴力、酷刑和监禁、战争、自由与尊严受到剥夺、无知与文盲、医疗急需和工作短缺、人口贩运和奴役制度、流亡、赤贫以及被迫移民等等。
朱修女和袁修女读到侯主教的信后的第一个反应是:这是一份来自天主圣神的邀请。两位修女惊喜天主通过这种方式给予她们的新召叫及服务机会。她们开始祈祷、分辨,并根据总会长的支持意见做出了慷慨回应。
A:这些是我后来学习了一些课程,自己会反省了之后发现的,被压下去的那些情绪。Q:那这些对您有什么影响吗?A:有,就比如我对上学的渴望特别大,所以我经常做梦梦到自己背着书包上学。
同时我也反省到,每当妻子跟我说我家人不对的时候,我总是为他们辩护、解释,告诉她家人们不是她想的那样,我以为这样会拿走她的怨气。
把公害当成最危急的一种危险、一种挑战,同时也把公害作为自己一种反面的老师,大家集合起来共同消灭公害,把公害变成公益。杜绝战争、维持和平、停止破坏资源、浪费资源。
因此,那些反映着教会从前对世物的看法和运用的词句,及某些有关补赎的外在表达方式,都作了修改。这样,特伦多会议所订定的许多礼仪法规,在梵二大公会议所制定的法规中,得以实现和改进。
有一次,村里有一对青年要领受婚配圣事,因为不是在弥撒中,所以神父让当时身在教堂的我去找会辅祭的孩子来,跑了很多家后,最终无功而反,就因为这样,神父当时就同我讲,等到小刁(李福民神父,当时是修士)他们回来
十六世纪的誓反教改革从道理方面来解释,认为至公性是指在信德的福音的延续中的正统,他们保持了这一点;所以认为自己是至公的。反改革的护教主张不仅要求道理方面的至公性,也要求地理位置和数量上的至公性。
殖民地时期,很多黑人在传教士的努力下信仰了基督教,经过几个世纪以来发展,黑人对基督教有了自己的理解,特别是在非洲大陆上的某些黑人基督教信仰中,耶稣也变成了一个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