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中得救》,第26号)非洲圣女柏姬达(J.Bakhita)的故事很能说明这种被爱的得救。教宗在该通谕的开始时讲述了她的经历。她约于9岁时被贩奴者绑架,五次被苏丹贩奴者出卖。
他过的是祈祷与克苦的生活,一日三餐大都是自己腌制的咸菜,他常给我讲圣五伤方济各、圣本笃打苦鞭、扎苦带的故事。几乎每次见到他的时候,他都是在屋外坐着念玫瑰经,他常对我说:亮亮,求圣召,立志修道吧!
例如:准时吃饭比接待来访的客人更重要;应付祈祷比回电话更必要;准时或早点上床睡觉,比陪伴别人的痛苦,与别人一同庆祝喜悦和聆听别人的故事或痛苦更重要!
我们还阅读圣经旧约里讲述的瘟疫、灾难的故事,并进行禁食祈祷,每周两天禁食。为此,我们还另建立了禁食祈祷群。
这本新书题名为《方济各,使人欢笑的天主之人》(FrancescoilguillarediDio),内容是跟随亚西西圣方济各的和平弟兄(BrotherPacificus)讲述的故事。
这些赤裸的人眼不能见,背向天花板上圣经故事的湿壁画。「他们的姿势在某种程度上是在纪念《躯干》塑像,米开朗基罗曾耗费很多时间去端详、研究和审视它」。
因为宗教元素已被吸收进了故事和其符号体系。”(信件,142)托尔金不是教会承认的圣人,但他的一生相信是每一位平信徒都应该效法的榜样。(来源:号角报;参考:Aleteia、《托尔金传》)
甲:这么一说,还让我想起一个老太婆的故事:乙:那你就说说,让大家也听听。甲:老太婆天天愁眉不展闷闷不乐!乙:那又为什么?甲:因为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卖伞,一个替人洗衣服。乙:那她为什么不高兴?
数天前,我听到一名意大利寡妇GemmaCalabresi的故事。几十年前,她担任警察的丈夫,突然被恐怖分子杀害,遗下年仅25岁、三度怀孕的她及孩子。
领养是一个透过‘接受’来治愈‘失去之痛’的生活故事。但需要接受这痛苦不会完全消失。领养是父母与子女共同背负同一的十字架,并透过拥抱这个十字架、视它为子女生活的一部分,来减轻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