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记忆不单是痛苦,更有升华……图为唐山市南湖公园地震墙,左上为墙上镌刻的已亡教友之一开滦煤矿王秀兰:我的老伴徐德山是一个特别爱帮助别人的人。他是1962年我们结婚时才领洗入教的。
讲解了困惑人们的古老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在世上好人有时会遭殃,坏人有时却反倒得利?天主教的教义讲明了人与天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
有时,大热天,我们想起那些痛苦炼灵,我们可以为炼灵献上一丝清风(圣母经)。可以救助炼灵的方法举不胜举。我想我的孩子们最喜欢救助可怜的炼灵是追思已亡节。
和港台同胞朋友交流语言上比较方便,但由于两岸三地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环境不一样,还是存在一些尴尬,她说:有时我们开一个玩笑,他们却觉得不好笑,因为他们没有在我们的时代环境下生活过。
仪式的力量有时甚至超过仪式的内容。今日,人焦灼不安,从心底深处渴求宁静和绿荫。此时,人的出路也大概只在读书了。
当他们给孩子洗澡时,孩子特别高兴,他们也教孩子们一些生活自理的事情,例如:有时候教他们穿鞋,好多遍都记不住,突然有一天他们会穿了,孩子自己很开心很有成就感。
有时张老师出去朝圣或者生病有事情时,他就自己去教堂。每当看到他来教堂我都会很感动,当初那么一位心硬的老人,认识了天主后不但改变了自己对信仰的偏见,还变得那么虔诚。
有时,我去上海的酒吧喝啤酒。但在去一家从来没去过的酒吧之前,我总是会问一位在上海生活多年的德国人,是否可以去那家酒吧喝啤酒。他们有时候会说:不,绝对不要去!
有时心灵上的需要比肉体上的需要更迫切。
有时,在为对方服务中,感动了自己,对方却无动于衷,这种不对称的付出和收获,怎能不衍生出矛盾呢?其实,这就如小狗将心爱的骨头送给小猫,小猫怎能感受到小狗的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