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社会训导反省普选原则与香港处境,并从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百年》通谕指出,社会若要让人活出生命的尊严,便有责任建立普及而平等的民主制度,使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公共事务。
菲齐里杜蒙席说,若望保禄二世同样如此,这在他多次出访、他的通谕及座右铭「我全属于尔」(TotusTuus)显示出来。
内容是《新约》中关于信德的一些章节、《天主教教理》中关于信德的教导和教宗通谕的一些内容。
而当今教宗方济各也在他的第一篇通谕《信德之光》中这样说:当务之急是恢复信仰独有的照亮特性,因为当它的光芒熄灭时,其他的光亮将会逐渐消弱。信德之光独有的特性就是它具有能够照亮人全部生命的能力。
(《救主使命》通谕37)换一句话说,网络本身已经是一种新文化,它需要与不同的学科相融合以促进整体社会文化的进步。
为响应已故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2003年颁发的《活于感恩祭的教会》通谕的号召,教区以实际行动来响应:“尤其应在弥撒礼仪及在弥撒外的圣体敬礼,培养对基督真实临在的活泼意识,见证基督的真实临在。
教宗在《福音的喜乐》劝谕中阐明,一颗传教的心绝不推辞能做的好事,即使他会踩到街上的泥泞,被穷人和弱小者弄脏。我们要相信基督就在那里,以分辨出的最佳方式向祂走近一小步,对那个人行善。
教宗方济各在《愿祢受赞颂》通谕中也谈到与食物相关的自私自利。神父阐明:在耶稣的最後晚餐中存在这些元素:首先是为准备这顿晚餐所怀有的爱和耶稣藉着赐予食物所奉献的爱;其次是仇恨、脆弱和分裂。
教宗接着引用《福音的喜乐》劝谕,指明青年成为「街头传道员」是件美好的事。他们「喜乐地把耶稣带到每条街道、每个城市广场、世界每个角落」。
教宗良十三于1883年颁布通谕,规定每年的十月份为玫瑰圣月,命令普世众教友每日在明供圣体的情况下公诵玫瑰经十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