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社会之后,勤奋工作,争取更大的进步。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寻求理想的终身伴侣,以期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凡此种种,我们的每项追求,都包含某种目的,即意图从中获取某种益处。
今天的福音故事非常感人:“有罪!该死!”的手指头指向修惭流泪的妇人,伴随着“义怒”的吼叫。
在宁波早辞南京城,晌午抵宁波,朝圣团赖圣母的护佑,平安抵达第一处朝圣地——宁波江北天主堂。一座青灰色砖建成的古朴典雅的天主堂呈现在我们眼前。堂里的修士向我们作了简要的介绍。
古往今来的教会圣人们莫不谈及这个问题,尽管各有所见,大意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人对天主的回应——或悔罪,或谢恩,或赞美,或祈求,心里怎么想嘴上怎么说,原本无一定的格式。
教友们已经养成了一种灵魂上的依赖性:像一个婴儿似的,不把灵性的食粮喂到嘴里,自己饿死都不肯动一个指头,好像自己的信仰就是神父的事。神父不给我讲道,我才不看教会的书刊呢!
(出3:14)这是天主应梅瑟的请求在西乃山自己道出的名讳。基督宗教在其文化传统中习惯用拉丁文Deus或英文God以及中文的上主、天主、上帝等民族语言来表达对自有者的尊称。
然而,悔改,对于一个人而言,是非常难的,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即使做错了,也有自己的理由。那么,一个人悔改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首先,悔改的前提是知道对或错是有标准的。
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北京阜成门附近的耶稣会士府邸内,58岁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对另一名传教士熊三拔嘱咐了最后遗言:“我利玛窦远离故土,跋涉万里,来到中华,死而无憾矣!
(梵蒂冈新闻网)斯洛伐克主教团吁请信众在精神上做好准备,以迎接教宗方济各今年9月12日至15日的访问。主教们在一封牧函中提到最后一次迎接教宗的来访是在18年前,当时的教宗是若望保禄二世。
教宗鼓励人们展开新的对话,写道:「我紧急地呼吁,盼望大家能就如何体现地球的未来进行新的对话,所有人都应参与,因为我们经历环境的挑战,及人性的根源,它们涉及所有人,同时影响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