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11:26)“为叫他们获得生命,且获得更丰富的生命。”(若10:10)“我来是为把火投在地上,我是多么切望它已经燃烧起来!”
在这三年中,教宗心里一直有三个图像在引领著省思,分别是:费里尼导演的电影《大路》里的傻瓜、画家卡拉瓦乔笔下的《圣玛窦的蒙召》,以及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白痴》。这三个图像传达出意义、召叫和美。
试想想:圣洗圣事;圣召,祈祷,服务,使命,自我牺牲……这一切信德生活的层面,都是天主对我们跨越自我的邀请。
童年、音乐和电视访谈中,也追溯到教宗方济各过去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童年、他为圣老楞佐足球队的喝彩、做屠户的“圣召”、意大利皮埃蒙特的根源,以及化学实验室的经历。
同样的考虑,你我这样筹算叫深谋远虑,别人那样筹算却是心机太重;同样的动作,喜欢的人物做了叫真情流露,不喜欢的人物做了却叫惺惺作态;同样一句话,与自己有嫌隙的人讲来,是别有用心,尽释前嫌后再回想起来却是自己多心
让我们祈求每天更新盟约的恩宠,这是召叫我们的上主与我们缔结的盟约。愿上主赐予我们这三项恩宠,身为基督徒必不可少的恩宠。
耶稣召叫所有人!我们还记得在婚宴的比喻中,当被邀请的人不来赴宴时家主做了什么?福音写道:他派遣他的仆人‘去把所有人都带回家里!无论义人还是恶人’。
从未流过泪的张立新,这次流下了感动的热泪,他多次打电话,叫传道员们去他家,每次张立新都会在村头远远地迎接传道员。如今,还是一样的季节,房檐上堆满了刚掰下的玉米。
这些惊喜与教会运动的最初召叫和基本神恩步调一致。关于第二个支柱:尊重每个人的自由,教宗说,这是接纳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方式。今天的人难以作出自己的选择,喜欢让别人代他作生命中的重大决定。
正因如此他准备好并被召叫认出并守护降生成人的圣言。这成为大圣若瑟的永远使命,即护守我们上主的圣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