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角度,伯多禄认为罪人和圣人之间应该有距离。事实上,他承认自己有罪,希望主不要离弃他,一如医生不要放弃病人。
按人性看,这样的家庭已是苦不堪言了,但我们进到他家就看见他一副喜悦快乐的笑脸,他说:感谢天主,十几年来我的腿虽然不能动,但天主给了我健康的身体,又有清醒的头脑,村里的教友经常来陪伴和帮助我,我坐在这里除了感谢就是感恩
相反地,祂向我们展示这种人性经验也能充满意义的方法:耶稣并未解释人为何受苦,但祂怀着爱去忍耐痛苦,叫我们看到祂在为谁受苦。不是为何,而是为谁。」再者,我们也从病童身上发现「感恩的价值」。
然而,若固执於过去,对曾经受到的委屈和事情总是挥之不去,仅仅用人性标准来判断,则会裹足不前并阻碍我们活在当下。
同时也要求在教育领域推行一种有系统的皈依,使所有培育单位及其成员更多地投入他们的全人培育,不仅传授知识,也成为人性成熟的见证者,帮助青年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但天主圣言也必须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这样才能使福音的宣讲成为可信的,不因为人性的软弱而受到影响。
我们的天父不会把一个人的形象投射到天上,而是从天上——藉耶稣——才能把我们真正的人性显示出来,使我们人能够也应当相似他。(连载一)教宗本笃十六世/著
有些人虐待父母,不善待父母,我们暂且不谈,因为他们已丧失人性中最初的善良。但是有些人他们知道父母将自己养大成人不易,应该知恩图报,于是他们不惜高价为父母买宽敞明亮的住宅房,给与老人丰富的物质生活。
教宗又说:“然而,圣人们的见证比这些文献更有力;我们这个时代有加尔各答的德肋撒修女,她原是阿尔巴尼亚一个卑微的女性,却因着天主的恩典成了全世界实践爱德和为提升人性而服务的表率。
因此,皈依不是追求自己的成功,因为成功是会过去的东西,而是放弃人性的任何安全保障,本着纯朴的精神和信心追随上主,好使耶稣基督在一切上成为我们的一切,一如加尔各答的真福德肋撒修女常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