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肋撒姆姆和她的修女们帮助很多困难潦倒的家庭,为他们送去食物,也给他们带去希望。她们将许多街头浪浪汉、乞丐召集起来,给他们上课,组织他们按照她们的计划组成自然家庭,并收养被遗弃的小孩子。
“当然,姆姆,我喜欢……”这是谦逊和奉献谱出的爱的凯歌,这是服从与福传奏响的生命乐章。她们首先到了印度,从印度经过46天航行到达中国的艺罘。
印度德肋撒姆姆跨越半个世纪给数以万计贫困苦难的人带来“希望与尊严“,她遵循主基督的教训,从一无所有到历尽艰辛创办了“麻风病康复中心”、“儿童之家”以及“临终关怀院”……无怨无悔地照顾无依无靠的人们。
德肋撒姆姆说:“每当看见受苦的脸,就会看到耶稣受苦的脸。”有诗也这样说:“耶稣的脸在哪里?在贫民窟、在医院、在……总之,凡有痛苦存在的地方,耶稣的脸就在那里,等待着你替他抹掉血和泪!”
在德肋撒姆姆的垂死者之家里,就有很多的人回到了天堂的本家。只要他本人愿意,那么蒙救赎的希望就是很大的。
自二OO一年至今共计456人遇害PAOLOAFFATATO梵蒂冈城桑德罗·多尔姆斯遇害时年仅十五岁。
此次会议也缅怀了两位于2025年逝世的委员会前成员,他们分别是:美国圣地亚哥圣伯多禄宗徒迦勒底天主教教区前主教萨尔哈德·贾莫阁下,以及东方亚述教会印度及海湾南部国家前都主教、对话联合主席马尔·阿普雷姆·
照护团队由医师、护理人员、复健师、职能治疗师、营养师、社工和院牧人员组成,并为每位老人制订个性化的照护计划。这里的病房设计也与其他病区有很大不同,护士站标牌被特意更换成了来奉茶和来作伴。
就像《师主篇》中所说的:因着爱德所做的事情,虽然是很微小的,也有大益处。因为天主不看做的事情大小,只看做事情的用意如何。谁的爱情大,就是做得多。事情做得好,就是做得多。
虽然很忙,他还担任着漯河修女院的神师,每月一次走一天的路程赶到漯河,不论炎热的酷暑,冰天雪地的冷冬,没有缺少过一次他神师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