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要有与其身份相称的素质与品德,而人的言语最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言为心声,因为人的好坏,从言谈中才可见到。(德27:8)圣济利禄说过:我们侮辱天主的圣名是用口舌,我们颂扬天主的光荣也是用口舌。
这意味着:人的自由是绝对的,这是人之为人的尊严所在,但是,人的罪责也是绝对的,这也是人之为人的责任所在。
是记忆让人窥见天主的背影,那个梅瑟留给我们的背影将人生的过程导演得荡气回肠。歇脚处,复见那最初的来时路依稀可辨。唯有攒足勇气和节制上路!
如果人们拥有这样的皈依心态,人们就会觉悟,也许信仰确实不能给人们带来财富、权利、地位、子孙、荣誉,但信仰确实满足了人与生俱有的本性,通过对创造主的认识和崇敬,不仅能给人带来来世的幸福,而且也解决了人的精神需求
被伤害,被冒犯,被欺骗,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痛苦,怨恨或者宽恕就成了人无法回避的选择。怨恨要容易很多,因为它几乎是受伤害后油然而生的情绪。
如果我们拥有这样的皈依心态,我们就会觉悟,也许信仰确实不能给我们带来财富、权利、地位、子孙、荣誉,但信仰确实满足了人与生俱有的本性,通过对创造主的认识和崇敬,不仅能给人带来来世的幸福,而且也解决了人的精神需求
耶稣那时应邀到法利塞人家中吃饭,教宗说,这位法利塞人是位有一定地位和文化的人,愿意聆听耶稣,聆听祂的训导,更认识祂。
教宗说,人都在寻找天主,即使他不知道自己有这一渴望。他并提出,在寻求天主的路途上学习渴望天主的课程,做无信仰者的旅伴,会大有益处。
可是,耕种和看守所指的不仅是人与环境,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个法利塞人对耶稣任由罪妇所为的态度起了反感,不理解师傅怎麽能让社会上的一种癞病来污染自己。教宗解释说:这个法利塞人的态度是某种理解宗教的典型方式,认为天主与罪势不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