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境中的旅途伙伴在各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当中,教宗谈起「有计划地分散注意力」的问题。这是因为数字世界的系统「依照市场的逻辑」来勾勒我们的样貌,「修改我们对现实的洞察力」。
我尤其想到青年,他们有时被太过于世俗化、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思维的文化及社会模式所吸引;还有些问题与更具地方特色的现象有关,例如:法术、巫术,暴力自卫,以及在某些情况下的部族意识和泛灵论。
他们诵念玫瑰经、唱歌或默默地祈祷……默主歌耶的六位神视者自圣母第一次显现后,就有许多超自然的现象发生。
此一现象令人深思;因此我决定在这次的世界传播日文告中,再度探讨「真理」的议题──在我之前的几任教宗,从保禄六世开始,已经多次予以提出;他1972年的文告,即以「社会传播为真理服务」为题。
这个翻译词汇反映了西方的religion这一事物和现象在中日学者眼中至为深刻的印象,即教派教会林立,相互排斥竞争的景象。
《寻找天主的面孔》P.32[page]降为奴隶让我们来看一下若望福音第13章,其中,圣史记载了耶稣给门徒洗脚的感人情景。在这个场景里,圣史描述了耶稣的受苦受难、生活和言语的整体一致性。
因此他不止一次地强调,教会及现世所面临的问题,追根到底,就是来自于相对主义和俗化现象:相对主义使人们相信没有一个绝对的真理;而俗化现象削弱了人们对超性事物的渴求。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司铎圣召没有正确的认识。大多数、或至少中年以上的中国神职圣召,都很大程度上受了家庭、家族的影响。
这个现象非常值得我们反省,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不要总把问题的责任推到政教关系层面以及不协调上,这些当然严重影响福传和地方教会的发展,但政教关系只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众人都来参与弥撒,却只有少数人领圣体。今天,我们也受到“慈悲主义”的误导,他们告诉众人,“圣体圣事是病人的良药”,天主是慈悲的父亲,每个有需要的人,都可以领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