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满足了人类内心深处对超越性存在的渴望,给予生命以神圣的光环和目标感。
我也曾经在伯多禄广场,与几万人一起用意大利语公念玫瑰经,场面也很壮观,很感动人。但是,有不同语言的人,也可以在一起心领神会的用不同语言合作念玫瑰经。我想给大家分享我们如此念玫瑰经的宝贵经验。
心痛的施与,是将财物视为生命的全部,紧握不放时的撕裂感;勉强的施与,是被外界压力裹挟的无奈,背后藏着对“失去”的恐惧。
但熟悉也会带来平淡感,平淡感则可能使礼仪失掉其应有的庄重。近些年来,中国教会无论是南方或北地,都引入了教堂的仪仗队和乐队,还有各种新教堂音乐的创作,这些创新都在凝聚人气上发挥了作用。
……或许我们唱起这首欢乐的圣歌时,心中没有感到喜悦感。是的,有时候我们会感到不快乐。总有些世事,使我们原本好似在快乐的海面上自由自在翱翔的心,一下子被打到深深的痛苦的海底。
凯瑟琳天真、善良的表演感动了很多人。晚上,凯瑟琳对着募捐箱尖叫起来:妈妈,妈妈,我数不过来了。
甚至永远不会有什么失落感、失望感或被社会排斥感。但条件是,必须毫不向世俗的短暂的生活方式让步,从而使自己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或者只是世俗浪潮中,一般常人具有的那种价值观。
viii 宗教信仰的伦理道德具有着对人的生活的义务性道德要求要求,它认肯并强化着这种义务感或责任感,而由于宗教的组织性和大众化,宗教信仰为人们所广泛接受,那么其伦理价值就在于为社会乃至为人类生活制订或提示着各种可能的或现实的责任要求
我感到在与你们一起的路途中,我要让你们感到我在你们的喜乐和痛苦中、在计划和辛劳中、在悲苦和牧灵的安慰中与你们亲近。
“共相”就是“理念”,柏拉图是第一个进入共相问题领域的人,他认为世界有理念的世界和可感的(现实)世界的分别是,“理念”是永恒而完美的,而且理念不仅是普遍性而且是实体;而现实中可感的个别事物既不永恒也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