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还有人曾说过: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正充分体现了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 相信有很多朋友也欣赏这句话中的境界。
他又说:「他替众人死,是为使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生活,而是为替他们死而复活了的那位生活」(格后五15)。对于任何一位决心在基督徒成圣道路上前进的神父,还能有比这更好的计划吗?
信德也是这样:若没有行为,自身便是死的。也许有人说:你有信德,我却有行为;把你没有行为的信德指给我看,我便会藉我的行为,叫你看我的信德。」
所有的人都被基督的宝血所救赎──祂为所有的人死在十字架上和复活。这就是为什么没有人可以对其他弟兄姊妹们的命运漠不关心。
一次帕彭让他去劝教宗比约十二世拥护纳粹,加入德国东征的十字军行列,他毫不客气地回答说:那我也要跟他提起无数死在你们‘十字军’手里的无辜的犹太人吗?
他们宣布了与世无关的上帝已死,从而将上帝化入了现实、内在的世界。
一位三河店的女教友说,当时想的不是还有生存的机会,天主的威严显现了,这是世界末日了,不望别的,只有一点遗憾,一家人没有能死在一块儿,自己的两个儿女都在外地,丈夫隔自己的位置有几公尺远,也不能靠近一点。
教会的圣事建立在耶稣的死并复活以及他的圣言上,因此与那些看似表面相似,但实质相异的各种旧教/异教礼仪不同。拥有圣事及作为奥迹的教会在信德内承认并经验到耶稣基督一直活着,一直生活在教会当中和世界内。
这旨意就成了祂的日用粮(参阅:若四:34),甚至在祂人生最困难的时刻,祂来到革责玛尼的时候,耶稣仍选择照天父的意愿,而不是照祂自己的意愿,16成就了“听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二:8)。
自由的信仰的关键词是信仰,而且,这信仰也完全不同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以食为天之类的对于生死、食的关注,它的关注都来自遥远的精神天空,来自遥远的未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