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祈求天上的父亲,我们是通过子认识他的。它意味着当我们祈祷的时候,他常在我们身边,因为我们会在热诚的祈祷中看见他的。
如果我们有这样一位慈祥的父亲,我们不就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幸运的人吗?这样的慈父不值得我们经常和他交流吗?不值得我们去爱戴吗?因此,只要我们愿意,谁也阻挡不了我们和天主的交流,天主的爱也会伴我们一生的。
这三篇圣经章节指出天主不仅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一如其他宗教也有类似的肯定,更是我们的父亲,祂在创世之前已经拣选了我们,预订了我们成为祂的义子(参见弗1,4-5),并因此而令人难以想象地使自己成为人,“圣言成了人
教宗接着又说,新枢机们的工作不同,或是为圣座服务,或是直接照顾天主子民,做地方教会的父亲与牧人。
他实在是个父亲。问:您在这些年中对这位教宗有何发现,关于他许多人还不知道的是什么?答:他们不知道他是个有圣德的人。他常祈祷。只要一看到他,就令人受启发。只要他一开口,人们就深受打动,他的临在令人皈依。
佳真妮于1933年7月22日,圣女玛达肋纳瞻礼,诞生在纽约市民卡罗尔(Carroll)之家,母亲埃塞尔·丽塔(EthelRita)父亲拉斐尔·伯多禄(RaphaelPeter);她还有两个兄弟雷蒙德(Raymond
在福音的第三个比喻中,天主是等待“浪子回头”的父亲,这个比喻的中心思想与前两个比喻一样。教宗说:“天主一直在等待我们,祂不会厌倦,不会失望。
问:萨亚斯修女出生于一个热心教友家庭,但是当她长大后,向父亲表明自己要作修女的意愿时,却遭到了反对。这是许多圣人的相同遭遇,对此您有何看法?答:不仅是圣人,这种情形在我们的家庭也很普遍。
他们的父亲大清早就去上班,晚上很晚才回到家。因此,在现今的家庭中,在人际关系上并没有得到成长。这意味著孩子在长大后进入社会,在工作的世界中如遇到困难时,他们没有心理的承受能力去应对。
我们从启示中知道,天主以“父亲般”的方式亲近和陪伴祂的子民。教宗接著表示,“我们的天主是亲近人的天主,祂与子民同行”。在《出谷纪》中,“天主以云柱和火柱来保护子民,祂与子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