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本社获悉,其他大敌是伊斯兰、马克思主义、物质主义、托马斯•麦考利主义(即英国殖民主义者统治印度期间的公共教育体系论)。大批印度教激进势力组织和团体参加了大会,为此,此类说法得到了广泛共识。
教宗也提到教权主义与意识形态的危险,它是「奉献生活的一大强敌」。教宗解释道:「教权主义是许多问题的祸根,如同我们眼前所见的那样。在侵犯的案件背后也是如此,除了不成熟和精神官能症以外,还有教权主义。
以他们微妙的方式,如今的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o)和伯拉纠主义(pelagianesimo)都将寻求天主的人们带入了自我欺骗的歧途。在寻求圣洁的尝试中,知识和意志已经取代了天主的恩典和怜悯。
对《爱的喜乐》的批评:梵二大公会议回到了源泉,由此将基督信仰概念的轴心从某种律法主义转移,这种律法主义可能是意识形态的。
事实上,大公主义的灵魂在于‘内心的归依,生活的圣善,再配合上为基督徒合一的公私祈祷’(《大公主义法令》8号)。
在第二章中,教宗谴责了「圣德的两个微妙敌人」,即诺斯底主义和白拉奇主义;它们源自基督信仰的两个宿敌,具备「令人不安的当代特徵」(35号)。
教宗方济各在将临期第四主日主持三钟经祈祷活动,在省思当天主日福音时,鼓励信友效法玛利亚对天主的邀请说“是”,同时也提醒信友不要被消费主义分心,而丢失圣诞节的真正精神,每个人应做一个具体关怀穷人的行动。
这个救恩史的核心,逾越节,在以色列持续庆祝长达7天,为侨居国外的犹太团体则是8天:第一天和最后一天最为隆重(为散居在外的犹太人是最后两天)。
这个代表团由教宗的挚友阿根廷犹太经师亚巴郎·什科尔卡(AbrahamSkorka)率领,把他们新出版的犹太梅瑟五书《托拉》赠送给教宗。
这个场面提醒我们,犹太人和外邦人在判决耶稣受死的事件上是同谋。我们知道,许多世纪以来,基督徒都试图把耶稣受死的责任只推在犹太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