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翰逊说:这并非值得大肆褒扬的事情,我们只不过是做塞雷娜父母曾经做过的事。他的岳父母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育有三名亲生孩子、三名领养子女,还当了数年助养父母。
在当时的阿根廷,要团结耶稣会士,并非微不足道的挑战,但他同时参与全球耶稣会士所推动的改革。耶稣会最高管理层在七五年的特别全体大会中达成决定性的共识。贝戈格利奥密切参与了这个过程。
朋谔斐尔(Bonhoeffer)有句话对我助益良多,他说:天主并非救人免於苦难,而是在苦难中予以拯救;祂并不叫人免於痛苦,而是在痛苦中予以保护;祂并非救人免於十字架,而是在十字架上予以拯救。
教宗表示,并非经常出入天主圣殿的人就必然懂得爱近人。慈悲,那源自天主的慈悲,指的是心生怜悯,而非某种模糊的情感。
这些归属感并非突然出现,却是在修院中长年培养而成。归属感首先意味着「觉得自己是全体中的一分子」。「唯有当我们感到自己归属基督、归属教会、归属天国时,我们才能顺利地度过修院岁月」。
教宗鼓励他们说:「福传并非常是『捕鱼』的同义词。福传是出航去作见证,然後是上主来『捕鱼』。祂在何时何地,又如何捕到鱼,我们浑然不知。」至於多元社会中的挑战,教宗表明,挑战对教会有益。
《天主经》并非基督信仰许多祈祷中的任何一个,而是天主子女的祈祷,是耶稣教给我们最卓越的祈祷。我们诵念《天主经》时,我们就是如同耶稣那样祈祷。
我们发现自己根深蒂固的傲慢,而且我们由於自己的罪过、并非天主的罪过,成了傲慢的;这个发现正是谦卑,因为它是事实。透过天主圣言察觉到这个目标,或者只是从远处瞥见它,就是一个带来全新平安的莫大恩宠。
并非一切都是坏的,也并非一切都是好的。我们必须耐心地学习什么事情是优先,什么事情要搁置。决定哪些愿望是优先,留心注意在我们心灵深处发现的事物,这一切已经是聆听上主的方法。
“《在真理中的爱德》的主题并非‘民族发展’,而是‘人性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拓展了《民族发展》的前景,并承袭了其深刻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