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次发表的这篇文章,其实就是以2014年的研讨会为蓝本,同时再做进一步的文献梳理,比如我以当时的《申报》和其他的几份在华期间发表的报纸,勾勒了到底传教士在抗战期间都做了哪些人道主义工作?
从大公会议文献这段话,我们清楚看出教会存在于三种状态中,即现世旅途中的教会,结束此生,正在净炼的教会,以及已在天上享受永恒光荣生命的天上教会。
梵二文献《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NostraAetate)是天主教与犹太教对话的大宪章。
指出:“重要的是让司铎们,尤其青年的司铎正确理解按照教会教义的完整知识予以诠释的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文献。
在现在的圣家书院文献记载中,曾经有先后有一百五十多位来这里读书研究神学的中国学生,他们的名字镌刻在这里的博物馆。他一生中亲笔撰写的手稿,尚有一些未被整理付梓。
梵二文献中有一段话曾深深的打动了我,“基督未曾取消痛苦,祂甚至也未曾愿意把痛苦之奥秘全部揭示给我们:祂自身承当了痛苦,这已足使我们了解其价值。”
我们会说这个国家本土的语言,亲身从事研究过他们的风俗和法律;并且最后而又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还专心日以继夜地攻读过他们的文献。这些优点当然是那些从未进入过这个陌生世界的人们所缺乏的。”
学会坚强,积极乐观,不抱怨,不奢望,只管耕种,不问收获。一切尽力而为,因为守得云开见明月,皇天不负有心人。圣经上说:我栽种,阿波罗浇灌,然而使之生长的,却是天主。
我总结出的结论就是:恩宠生命的第一步,就是要去接纳,要学会容忍、理解和宽恕。第二步,对生命的成长而言,仅仅接纳是不够的,还应该去爱,去实行爱德。
作为文化适应的开端,他认为训练赴中国的传教士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学会阅读、写作、讲述中文,并熟悉中国文化、行为方式与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