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12年(1885年),因地方发展,教友增多,仅黑山城内的教友就有七百余人,原有房舍已不能满足宗教活动需要,南满教区(时辖黑山堂区)委派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的兰氏、德氏二位神父赴黑山主持教务,并出资购地始建西式教堂一座
神父忆述说,经过一番扰嚷,旁观者渐渐增多,绑架者于是放弃,开车离去。他说:「我知道这些事件在科伦坡以至全国时有发生,然而这回却是我首次亲眼目睹。」这位六十七岁神父曾是斯国圣体会会长。
后来约在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德籍文神父调到沂水城传教,当时这里的百姓生活贫困,村民被教会慈善的事业所吸引,领洗进教者不断增多。之后,牛心村的会长侯兰带领教友砸了土地庙,全村村民都领洗进教。
1736年,陆安道神父担任胡庄第一任本堂神父,因见圣堂小,不能容纳当时日渐增多的教友,就在胡庄东头建了一所较大的圣堂,胡庄堂口也同时成立,“胡庄”也就此定名,这座圣堂也成为东堂,大约使用了40年之久。
此次调查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领洗人数总体增长局部突出调查发现,2007年全国各地保持着良好的福传势头,致力于福传或福传意识增加的堂区明显增多,这些堂区的神职人员在牧灵中,对福传的宣传和推动力度明显增强,
现在,教友当中存在着离婚现象增多、信仰生活滑坡等问题,您认为应该用什么好的办法去解决?李:以前的婚姻大都是父母包办的,也由于人们思想纯朴,很少有离婚的现象。
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堂里办告解领圣体的人逐渐增多,一些中青年教友开始自动来堂里打扫卫生。三下一代是教会的希望,是教会的明天。对他们进行信仰培育是每位牧者至关重要的一个课题。
司铎圣召的贫乏,教友数目的不断增多,这使得司铎对自己的职守感到困难,甚至失望,一位司铎只能整天来回奔波负责几个堂口,最后成为一个宗教推销商,他只能感到他的圣职是一项非常沉重的负担。
1943年,随着武官坊教友人数的不断增多,教区决定筹建新堂,堂址在武官坊老城村。据悉,当时担任会长的周茂义面见三原教区主教班锡宜(意大利威尼斯人),呈报筹建情况,班主教问他:你准备盖个啥样的教堂?
随着教友人数的增多,窑洞明显变得更加窄小,特别是人多时一部分教友只能站在院子里参与弥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