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最后以圣保禄六世教宗的《在新世界中传福音》劝谕总结道:“福音不会伴随那了无生趣和苦恼的福传者前行。不。它只与那喜乐并充满活力的福传者前行。”
教宗依照《愿祢受赞颂》通谕的思想,提出具体建议。首先是在各层面推动对照料共同家园的教育,增进对环境问题与人类需要休戚相关的了解。
在这背景下,《众位弟兄》通谕将带给我们光明,大力扶助我们在地区推动修和与友爱的牧灵工作。」
教宗援引《生活的基督》和《福音的喜乐》两道劝谕的思想,强调平信徒的圣召首先是在家庭内的爱德,同时也要透过社会和政治上的爱德增进和平、共处、人权、正义和慈悲。
多年的历史,但教会的领导权长期被外国传教士牢牢控制,哪怕在20世纪初,罗马教廷为了改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天主教会为西方列强服务,传教士充当侵略者的急先锋,违背基督福音精神,教宗本笃十五发表《夫之大》通谕,
教宗方济各在给年轻人的《生活的基督》宗座劝谕中说,这位青年是当今年轻人的榜样,青少年经常被「自我陶醉、孤立和空虚的快乐」的陷阱所诱惑。
在这两个极端中存在一种互补性,必须设法取得平衡,认识到若不讲正义的慈悲确实能导致社会秩序瓦解,那么的确‘慈悲是公义的圆满,亦是天主的真理最辉耀的彰显’”(《爱的喜乐》劝谕,311号)。
他的“天主是爱”通谕,他的“纳匝肋的耶稣”也正是这方面的两个巨作。此外,他的讲道,他的要理讲授,也同样深入,却是所有认真聆听的人都能够了解的。这位教宗有两方面最令人印象深刻。
他深受教会社会训导的启发,教宗良十三世的新事通谕是他从事社会工作的里程碑。为促进国内的社会生活,他构思了意大利天主教社会周活动和天主教大学联合会组织。
他引用他所写的使人得救的希望这道通谕的话说:一个社会如果无法接纳受苦的人,便是一个残酷和没有人性的社会。因此,教宗呼吁各国政府在卫生保健方面投下更多的资金财力,以帮助受苦的人士,特别是贫穷的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