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这两位司铎弟兄的朝夕相处也再现了朴实的人性。比如,他俩为小事互相较劲,如同打打闹闹的一对兄弟。我们在旁觉得也很有趣。
教宗写道,疫情大流行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一个人能独善其身,我们直接经验到的是人性的脆弱,这也使我们成为一个人类大家庭”。
这种祈祷终于由祂的独生子,协同世人并为了世人,在其人性中活出来了。(参阅《天主教教理》2599号)”教宗接着讲道,那天,在约旦河岸,呈现着全人类。
祂永远与我们的人性结合为一。耶稣不是来探望我们,而是来与我们同在。“那么,耶稣对我们的期望是什么呢?祂期望亲密无间,祂愿意我们与祂分享喜乐与忧愁、渴望与恐惧、希望与悲伤,以及人与处境”。
巴顿神父阐明,「耶稣在约但河受洗时,不只是浸入了河水中,也浸入了我们的人性、我们的软弱、困境和苦难。祂是一位不认识罪的圣者,却浸入我们的罪,并把那造成我们无法活出天主儿女身份的一切,承担在自己的身上。
我们要聆听教宗方济各的呼吁,促进一个更公正、更具人性和友爱的世界,使其以爱和彼此充实为基础,而不是怀疑和冷漠。”
在人性内,存在着许多互相水火的因素……。于是,人在自身内,便感到分裂之苦,而社会上如此众多与巨大的争执,便造端于此”(《牧职宪章》10号)。
教宗答道,这是「为了触碰我们人性的最深处,不让我们感到孤单」;这是「为了拯救我们」。「耶稣亲身体验到我们撕心裂肺的矛盾处境,以这种方式使之得到救赎,得到转变」。
在祂的天主性和人性上,没有一个方面不能成为我们得救和幸福的场所。透过祈祷的恩宠,耶稣尘世生活的每一时刻为我们都是现时的”。我们翻开《福音》,默想其中的那些奥迹,圣神就会引领我们临在于那里。
宇宙的奥秘(76-83段)IV.在受造界的和谐内,受造物蕴涵的讯息(84-88段)V.普世的共融(89-92段)VI.物质的共同终向(93-95段)VII.耶稣的眼光(96-100段)第三章生态危机的人性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