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任氹仔圣若瑟什本堂神父,1962年调任新加坡圣若瑟堂副本堂神父,兼任RALLY英文月刊的编辑及经理。在新加坡期间,曾4次被任为教区驻新加坡署理财务主任。
任职教廷宗座文化委员会的会士刁多禄·马卡雷尼亚什(TheodoreMascarenhas)神父说:「获提升为拥有宗座权利的修会对我们并非特权,而是新的召叫,要求我们承担更大责任,奉献自己向万民传福音
2009年5月,在他的家乡马切拉塔开展纪念利玛窦逝世400周年系列活动时,教宗本笃十六在致马切拉塔教区主教的一封信中称赞“深刻的信念和卓越的文化科学才华”,是多年来支撑利玛窦神父在中西方之间开展交流并使福音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生根的力量之源
日前,我们北京西什库天主教堂一行人到美国旅游时,正赶上复活瞻礼。在北京我们就与旅行社商量好了,4月5日教友要放弃当天的行程,特意到天主教堂参与弥撒。
我想到我的城市的那些司铎,那时还没有电话录音,什麽都没有,但他们在睡觉时床头总是放一部电话机,无论什麽时候一有人来电话,他们就起身去施行傅油圣事,不让任何一个人未领圣事前就死去!
倘若一个青年没有工作,他对未来会有什麽期待呢?受人拉拢的想法就是从那里进入的。倘若一个青年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连最起码的基础教育都没有,他还能做什麽呢?这里便有危险!
教宗进而解释道:这是什麽意思?耶稣注视你,以祂的慈悲治癒你,对你说:‘起来吧!’你的心从而得到更新。‘那麽,我现在该怎麽做呢?
这意味着什麽?意味着改变法律吗?不。法律为人服务、为天主服务,因此人应该敞开心灵。认为‘之前一直都是这样就是心灵封闭。
这就是为什麽基督徒的希望牢不可破,因为它不叫人失望,绝不叫人失望!它的基础不是我们能做什麽或我们是谁,甚至不是我们所能相信的事。
那麽,今日青年渴望什麽?他们在教会内寻找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