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们受召怀着尊重他人的态度来思考、谈论和书写,不仅在他人面前,无论何时何处都应该如此,要避免对他人作出不公允的批评或毁谤。为达到这个目的,家庭、学校、宗教教育、各类的传媒都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第三个基础就是要秉持「使命感」,走在慈善撒玛黎雅人的道路上,因为「对他人,尤其是对最弱小者漠不关心」的诱惑经常袭卷而来。
他用“眼中大梁”与“眼中木屑”的比喻,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当我们执着于指责他人的微小过失时,往往忽视了自身更严重的缺陷。
教宗方济各表示,我们有责任关怀我们这些受迫害的弟兄,但在全球大政治的层面上,宗教却被丢在一边,无足轻重,似乎基督徒的人权不比其他人的人权重要。
必须是在不求赏报、关怀团结与彼此担待责任的逻辑中,让爱德来领导。」教宗在引用「真理中的爱德」通谕时重申:「关怀团结首先是每一个人都自觉对所有人负有责任。」所以,关怀团结不只是国家的任务。
教宗以福音中耶稣特别关怀儿童,特别是门徒们要让孩子远离时耶稣所表现出的对孩子们的特殊关怀指出,“我们由此看到了非洲教会的形象,在非洲各地都展示了对作弱小者的关怀,特别是尚未出生的”。
该活动也是教区禧年关怀活动的一部分。
由此引申出“基督徒的重大责任”,即不仅需要“善待他人”,还需要“允许他人这样做,从而表达出他们人性中最好的一面”,并使柔弱成为“肖似和忠于”天主的准则。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批教友骨干,往往出的问题也不少,如不服从神职人员,甚至与神职人员分庭抗礼;喜欢指责批评人,与教友不能和平共处;喜欢处处表现自己,趾高气扬;喜欢领导、指使甚或控制他人;喜欢拉帮结派,形成小团体
他说:「慈悲就是爱护同情他人。如果我们爱护他人又活得快乐的话,无论信奉任何宗教理念都是慈悲。」大师认为此活动值得鼓励,让教友有机会了解其他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