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中的盲者代表是巴尔提买(参阅:谷十46-52),他恳求耶稣恢复他的视力,当他重见光明后便跟随耶稣;而我们的眼神往往因世间琐事而失去光彩,唯有主耶稣不求回报的爱能使我们的双眸再次散发光芒。
也正因为如此,基督教对行善或作公益慈善事业,不求得到现实的回报,而上帝一定会记得他,并赏赐他的生命。近代以来基督宗教在中国做了大量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教宗由此解释人的盼望与基督徒望德的差别:人的盼望是指「我们汲汲营营于寻求安全感、回报和进步,在心愿实现时几乎觉得自己将永垂不朽,因为我们是以自我为参照点」;相反地,基督徒的望德教人明白,因著「逾越奥迹,
这必须「从无数个慷慨且不求回报的爱的见证出发,这些见证在人们的意识和社会的架构里留下了不可抹灭的印记,叫人看到我们多么需要亲近、照顾和牺牲,以滋养友爱,促进人民和睦共处」。
超性之爱的最大特点就是主耶稣所倡导的仁爱慈爱博爱,白白的、无偿的、非常广泛的、慷慨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爱,不仅要爱一切的人——亲人、近人、罪人、恶人、仇人,而且还要爱人如己——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这也正是世俗之子难以理解难以接受的理论
父母的爱不思回报,真是比山高比水深啊......十年生死两茫茫,父母情终难忘。山外坟茔,荒草纵凄凉......如今,我跪在父母坟前,白雪皑皑,荒草掩坟。父母长眠于此,仿佛早已与大地融为一体。
尽管如此,耶稣还是“不求回报地爱了他”,将“赌注压在他身上”。耶稣“鼓励他不要屈服,再次把网撒在海里,鼓励他在水上行走、勇敢地注视自己的软弱、在十字架的路上跟随祂、为弟兄们舍命,以及牧放祂的羊群”。
有许多做父母的,自己不善守天主诫命,也不教导孩子按天主的诫命处世为人,让其随心所欲、恶习满身,直至走上犯罪道路而锒铛入狱,又怎能希望他们孝敬自己,“回报”自己、让自己安度晚年?
谈到年长者的温柔,教宗说:「你们看看祖父母如何凝视孙子孙女,如何轻抚孙子孙女:那份温柔不带一丝人的磨难,因为它已经胜过人的磨难,能不求回报地给予爱、相亲相爱的关怀。
信仰可以帮助理性开拓视野,补充和完善哲学真理,而由信仰为哲学和理性提供的服务,哲学又丰富地回报给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