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城後说的一番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祂说:一粒麦子如果不落在地里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结出许多子粒来(若十二24)。我们设想一下落在土里的麦粒、一颗小种子。
在圣经、教理的理解与天主显现的问题上更要谨慎,要聆听圣神的发言,而不是各执一词,互相攻击,将神圣的信仰世俗化。
如今在语训学校康复了半年,孩子的进步很大,她能够理解日常的对话,懂得的词汇也越来越多。现在一个新的词,我基本上只用重复三五遍,她就可以理解,并且已经开口说话,只是清晰度与正常的孩子有些差距。
这是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于是赋予墓地以人的气息与温暖。在此我们是否应该深层地省察一下,我们对生命的关怀程度与尊重是远远不够的,最起码远远不及西方人对生命的爱护与理解。
耶稣没有对撒玛黎雅妇人的责问和冷漠给予任何谴责,而是以理解的心怀指出,撒玛黎雅妇人处于一种无知的境地,她尚不知道天主的恩赐,也不知道天主的恩赐即真理本身已经来到她的身边。
其二、她真正理解“人”的涵义每一个人,都是天主的肖像,十分尊贵。但纵观人类历史,“人”有时并没有被当成“人”看待。
,早在1983年,美国神学家斯威德勒(LeonardSwidler)就公布了“跨宗教、跨意识形态对话的十项准则”如下:“第一项准则:跨宗教、跨意识形态对话的首要目的是学习,即,改变和增加对现实的看法和理解
这对国人来说好像很难理解。但当你走入收治癌症末期的安宁病房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这项工作有多么的重要。
不受欢迎的,但他们的作品使我意识到我们非常有必要重新认识我们的负面情绪,因为在它们负性的背后是更真实的内容,充满了改变和跨越的能量;他们对成熟基督徒成长历程的不同阐述,不单使我对自己的过往和步入中年有了深度的理解和接纳
我也突然意识到,我成年后对希望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原本都只是一厢情愿。字典将希望定义为“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或事情会有最好结果的那种感觉”。它还将意愿(wish)定义为“想要;意欲;期盼。”